02 d02d9
 內容簡介:
「勇氣」是指在困難當頭仍冒險前行的意志。本書旨在展現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創始者阿德勒(Alfred Adler)闡述的「工作、愛與友誼」三項生命任務中,「勇氣」是了解與鍛鍊心理健康的主要推力。作者希望從個體心理學的有利位置,貼近對「勇氣」的概念理解及使用。做為一項心理構件,「勇氣」在阿德勒式積極正向、現象學及務實做法上,對於我們了解人性、家庭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滿於足工作、愛與社會需求的獨特方法,有最好的說明。
        連結:博客來
2 2c5a1
 內容簡介: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人出生兩次。頭一次,是在人開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就是萌發愛情的那一天。可見,與他人關係的牽繫,和自我的成長都何等重要。因為我愛,因為我有愛,幸福也無所不在。但在愛的世界裡,為什麼我們總像個徬徨無助的小孩,總會猜疑不安、挫敗氣餒,甚至心碎傷痛?
連結:博客來

與阿德勒相遇

當生命任務行到水窮處,遇見阿德勒坐看雲起時

文 陳雅玲

一、 生命任務的迷惘與框架

我是誰?我是應該承擔一切的溫暖女兒,我是應該懂事聽話的孫女,我是應該功課很好的學生,我是應該活潑開朗搞笑的同學,我是應該隨和正向樂觀的朋友,我是應該積極溫和圓融的同事,我是應該貼心孝順的媳婦,我是應該溫柔體貼、不能抱怨的老婆,我是應該教出完美小孩的媽媽,我是應該...。這些「應該」成了我生命風格的框架,緊緊的框住我,我在框架裡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小心翼翼的呵護每一個角色。在應該的框架裡用力地呼吸,也在框架裡受傷、迷路,隱藏所有的不完美、脆弱與害怕。

阿德勒說:「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 今後的人生。」我不斷的尋求課程學習,聽講座與閱讀,不許自己懈怠,對待 自己從不客氣,鞭策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過程嚐到成長的滋味,也硬吞下 挫敗的苦酒,這麼地努力,學了很多,找到離開框架的鑰匙,不再被框架框住 ,但為何遇到事情還是感到受傷?那年在工作上真心換絕情,對朋友與家人的 百般討好,喚不來想要的愛,婚姻已觸礁卻奮力假裝一切都好,所有關係似已 走到盡頭,那無力挽回的感覺直叫人徬徨、無依,明明已經很努力,仍然感到 孤單無助,如此沉重的負荷,不禁想問:「如果現在是黑夜,那黎明何時才會 來?」長久以來,我不斷地給予、付出,想盡辦法讓每一個人開心滿意,自己 快樂與否早已不是那麼重要,這著實扭曲愛的真意,也忽略自己。

當每個人稱讚我是溫暖熱情的、正向積極愛學習的,任何疑難雜症都來詢 問我,我總是竭盡所能的付出、陪伴,也享受著被需要的光環,就這麼順理成 章地成為大家口中很棒的人,但當一個人靜下心時,內心卻是那麼的虛無不踏 實,任憑「我其實沒那麼優秀」的聲音淹沒思緒,感覺自己快被掏空。「這真的 是你想要的嗎?」腦海中浮現這句話,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該如何讓自己更 好,才能給予更多?百轉千迴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要的,是真的嗎?」這樣 的質疑讓思緒像洋蔥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必須承認是自我欺騙,看似已茁壯, 外表自信與陽光,內心卻是荒蕪的盲也茫啊!面對人生所有困境與打擊的我, 從不輕易妥協、認輸,卻在所有關係上感到不安、害怕,將生命任務一步步走 入無盡的胡同。而當我走進內心這一片荒蕪,這才明白內心的空乏比痛還要可 怕! 

二、 遇見阿德勒

阿德勒說:「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 能夠擁有勇氣。」直到那一刻遇見阿德勒,深切感覺到活著的喜悅與幸福,才 能與阿德勒坐看雲起時。2019 年遇見阿德勒,我的人生就此改寫。十次的相 遇,次次扒光我所有,讓我無所遁形。這一趟認識自己的旅程,一路荊棘,所 有的關係像是牽牛花一樣盤繞,我需與荊棘好好絮聒一番,好讓牽牛花攀藤。 自己的一廂情願,一味地想要討好、求愛、換來在關係上一席之地,是自己害 怕如果無法滿足對方期待就不被喜歡,是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的自卑、發現原來 我有一個渴望,習慣選擇用逃避、對抗、虛偽應付、自我折磨等,來面對所有 關係帶來的煩惱、憂愁及種種問題。

在楊瑞珠老師帶領的讀書會下,明白真正的勇氣來自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我緩緩地卸下盔甲與面具,撫摸到那份真實的輕鬆自在。承擔這麼多「別人 的事」,其實都只是自己的想要與不安,第一次接觸到「課題分離」,它讓我脫 離那背負 20 多年的「應該」,就此愛上阿德勒,所有關係上的濃霧也因課題分 離漸漸散去;看見自己的「目的」才驚覺所有認為的應該都是有目的的。認清 後,我接納這樣有目的的、醜陋的自己,一一檢視自己的目的,我才是問題的 根源、我才是煩惱的源頭啊!然,今天,不再自責也不批判自己,完全的接納 這樣不夠好的自己,可以在所有人面前毫不掩飾地安心做自己,不再極力做一 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所有樣態的自己,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我」。

朋友、家人、同事有著各自的課題,現在聽他們說著,心裡多了點心疼與 同理,但不再涉入,發現想法與內在狀態已在不知不覺中有些轉變。我心疼每 一位朋友受創的歷程,也同理每一個同事、家人的焦慮、擔心,我看到他們的 渴望,思索著該如何讓他們感受到愛的連結,讓他們相信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 成為你自己。回顧自己40 多年的生命歷程,感覺這一趟路走好久、好漫長,從 對自己生命的迷惘,在框架裡證明自己存在價值,跌跌撞撞地找到可以向前走 的鑰匙,走出框架以為前方會是柳暗花明,殊不知已行到水窮處,在疑無路之 時,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得以與阿德勒坐看雲起時,我喜歡這樣輕鬆自在的 自己。生命任務的困境,遇見阿德勒後撥雲見日,在所有關係上的那份自在、 寧靜,是無法言喻的美好,不再是討好而是全然地相信。

反思自己,從一開始抗拒、否認,也想要怪罪,同時又不客氣的責備自己 。當誠實的面對自己時,把在黑暗中隱藏的部分坦露在陽光下,看見擔心害怕 背後的渴望愛與安全感,帶著勇氣看看自己的生命風格,不急於拋開,而是「 看見」,帶著看見的勇氣朝著自我價值和意義、與他人連結和共好的目標,不再 是尋求以他人認同為目的。「Will to power」will 是動詞想要,power 是目標 ,Will to power 權能意志,就是自己想要往什麼目標前進,2019 年阿德勒讀 書會楊瑞珠老師是這麼解釋著,頓時豁然開朗,這 Power 是不可思議的創造性 靈性力量,帶給我勇氣朝著有利生命課題、創造共好的目標前進。面對所有生 命任務我展現出的生命風格是想要往被信任、被接納的目標前進,看見需求及 渴望愛,激起內在魔法—「社會情懷」,用社會情懷與愛連結,和所有關係建立 信任與平等,相信在關係中我是被接納與信任的,我願意傾聽但不需要承接他 人的課題,相信每個人都有其能力與價值。

此刻,我有勇氣面對不夠好的自己,有能力承接不同聲音,也在所有關係 中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我發現真正的需要是「安全」,找到安全的歸 屬感就能與愛、關係持續連結。接納與允許是生命蛻變後成為真實的自己,也 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更希望能陪伴他人長出力量。

三、 與阿德勒共創的故事

2023 年 1 月邀請一位正處於人生低潮的朋友為她做勇氣催化,幾次晤談她 總是淚流滿面地訴說著,結束後她說:「有時會懷疑我真的有這麼棒嗎?但是我 說的每一個事件的確是靠自己勇敢地完成挑戰的,謝謝你帶我看見原來我一直 是這麼有勇氣的」。同年 4 月一場阿德勒工作坊,第一天安排早期回憶的活動, 參與的夥伴說出「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好」,我心疼地回應「是的,你如 你的名字像玉一樣的珍貴」。4 週的工作坊每每有人因「看見自己」而流下珍貴 的眼淚,有人激昂地說「我找回了遺忘好久的勇氣」、有人緩緩地回饋「耐心溫 暖的引導讓我很感動,才發現內心的不安是來自渴望爸爸的肯定」,每一次互動 都讓我感動,與其說我去帶領工作坊,不如說是夥伴讓我看見最美的生命力。

因為與阿德勒的相遇讓我人生有了不同的風景,如果可以,我想分享這片 風景,於是走向推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路,雖然我尚無法全然理解阿德勒的 理論,從 2022 年開始,我透過自身生命歷程帶領讀書會與參與公益講座,會後 總有夥伴回饋一句「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想這樣的自我覺察是彌足珍貴的。如果可以,好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看見自己的勇氣,如果可以,好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被理解,只為一句如果可以持續前進。

在與阿德勒學習過程,我將鼓勵金句「雖然...,但是仍然願意...。」落實 於生活,也運用在每一個場域、對象。記得那天一位學生走到我身邊說「大人 都聽不懂我們想說的,我們都不想說,只有你懂我們」,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 見啊!有學生說「我以前不敢在大家面前說話,老師謝謝你讓我有了自信」。不 華麗的教室因為看見每個孩子的願意努力、看見他們的無比勇氣與良善,如星 辰般耀眼的讓教室閃閃發亮。我也將鼓勵金句帶入監獄,用鼓勵金句鼓勵習得 無助的受刑人,催化其勇氣能面對困難與挑戰,加上一句「你是怎麼做到的」 肯定他的能力與價值,其回應「從來沒有人看見我的努力」、「被接納的感覺讓 我覺得很溫暖」。記得有位受刑人一開始說其父母雙亡,後坦誠自己已離家 25 年一直沒有勇氣與父母聯絡,總覺得要拚出一番事業才能風光回去,父母就能 接納他,誰知一拚卻拚進監獄裡了,這次決心鼓起勇氣與父母聯絡,真心懺悔 求得原諒,承認自己想家,也需要回到真正的家。

阿德勒強調平等與合作,不論是在任何關係上、教室或是監獄都建立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看見每一個人的價值的是平等的,進而邀請合作一同前往共好的目標,感受奇蹟般地發生。

 

positive rearing 40849

內容簡介:

「正向教養」是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的教養法,主張消除所有懲罰與獎賞,強調用「鼓勵」來教養孩子。簡.尼爾森在一九八○年代,接受美國聯邦政府委託,主持一項兒童教育研究專案,結果發現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對孩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因而她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教養方法。過去三十五年,「正向教養」的理論與200多種實用方法,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流教養方式。
  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是要由內而外,幫助扭轉錯誤的信念,協助個人體驗「歸屬於群體」的深層需要。阿德勒去世後,他的門徒魯道夫.德瑞克斯繼續傳布阿德勒學說,將人人平等、尊嚴、尊重等理念擴及父母與師長。阿德勒與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孩子所做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底層隱藏著行為背後的信念,那才是孩子行為產生的主因。

連結:博客來

 
03 83e29
 

內容簡介:

給所有老師、家長與孩子的勇氣之書。
老師們,我們給你突破挫折的力量與技巧;
家長們,我們看見你的孩子的沮喪與渴求。


  誕生在某個家庭的孩子,帶著外顯的頭痛行為來到學校,遇見老師「你」。
  孩子渴望老師能穿透他的外顯行為,看見他心中的渴求。
  孩子憤怒,因為他不被了解;孩子灰心,因為覺得自己對團體沒有貢獻。
  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只是有的被用錯了地方,他們需要被引導、需要轉向。

  本書作者群是熱愛輔導工作的教師,也是認同阿德勒學派理念的教學現場工作者。他們跟所有老師一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備感挫折與煩惱,但他們同時感到心疼,心疼受困的孩子們,並且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得到關懷得到愛,進而可以幫助孩子愛自己、愛別人,長出能力,看到自己的價值,對群體有貢獻。

連結:博客來

08 dff19
 內容簡介:
意想不到的挫折與關卡、苦不堪言的工作、艱困難熬的生活、無預警被誤會、突如其來的失業、低潮的情緒……
這些困境,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碰到,
但是,你可以跟著林有田博士的40堂課,
從阿德勒40句金言學習激勵生命之道,
成為突圍而出的人生勝利組!
連結:博客來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