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admin

推薦書刊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 內容簡介: 兒子兩歲時,我在育兒上遇到了瓶頸。友人推薦我閱讀阿德勒的著作,這就是我接觸原本一無所知的阿德勒心理學的起點。—-岸見一郎 阿德勒在維也納成立世界上第一家兒童諮商中心,傾全力輔導孩童,並且提倡「與孩子平等相處」的教養法。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下一篇跟阿德勒學正向教養:從49個練習開始,用鼓勵提升孩子的歸屬感與自我價值Next

推薦書刊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 內容簡介: 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個體心理學的起點! 「我們與他人的互動太少,對待他人的態度容易出問題,判斷力也經常出現偏差,一切只因為我們不夠瞭解人性,所以彼此成為敵人。」 網路書店 Prev上一篇認識人性 下一篇不教養的勇氣:阿德勒教你,接受孩子最真實的樣子,協助孩子自力解決人生課題Next

推薦書刊

認識人性

認識人性 內容簡介:「越是理解自己和他人,就越能有更好的生活。」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最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 理解阿德勒學說的第一本書 1928年德文修訂版中文譯本 網路書店 下一篇阿德勒談人性:瞭解他人就能認識自己Next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2024年會專題報導】家庭關照:從成長、發展到創傷療癒

【2024年會專題報導】 家庭關照:從成長、發展到創傷療癒   在此,細細品味– 一生一次,不容錯過的家浪漫, 櫻花、細語、阿德勒。 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Adler, We Can. Family, We Care.   文:陳雅玲 一、種子與灌溉     年會圓滿結束,回顧著這段豐富的經歷,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期許與面對困境的勇氣。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2024年會暨學術研討會,不僅為與會者提供學術上的新視野,更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專業人士的互相理解與交流。在這個充滿開心與動人瞬間的過程中,啟動心靈深處對「家」的共鳴,藉此種下一顆連結的種子,以肯定、尊重、平等灌溉,這份連結將成為未來合作與發展的寶貴資源。 二、含苞待放的櫻花     一群喜愛阿德勒的夥伴,一群曾在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課程中被感動著,一切就這樣開始了。來自台灣各縣市成了網友,齊聚線上透過螢幕感受彼此的社會情懷。那天團隊領導訓練是第一次網友見面會,毫不陌生的談天說地,更是秉持著一份「相信」通過考驗,那一聲「耶!」無比動聽,感動的熱流充盈著。年會前一晚大家相聚在暨大行旅,第二次網友見面,卻是如火如荼的行前會議、核對流程與各細項,夜深依舊雀躍、有活力。     籌備小組成立到年會的展開,歷經8個月。從研討會的主題,如何與與會者建立連結的探討;活動組的活動設計,一次次的發想與調整,終於在夥伴們腦力激盪下產出;公關組為了豐富年會,努力接洽與年會精神相關的單位,一刻不得閒;場務組事前的聯繫接洽與場勘、提前一天的布置,當天隨時待命;年會手冊是經過文宣組巧手排版才能如期產出,每每與電腦大戰,葉黃素可是不知吃了多少;令人讚嘆的資訊組,面對任性的科技總能穩如泰山,一一排除困難;論文組不知是唱了幾回合的「三天三夜」,終於審查完所有投稿,並評核出今年的「專家評審獎」;財務組總是溫柔地提醒超額了,家的聯想詞想必是「顧家」二字;課程組為了符應年會主題精心安排一系列的工作坊,邀請講師與敲時間著實不易;年會重磅邀請來的所有外賓,有賴外賓組的接待;最後仰仗秘書處掌握所有流程,上緊發條督促著,不容懈怠、疏忽。     在籌備的過程,每個人貢獻想法、彼此肯定,經過反覆討論和修改,雖然面對著各種挑戰,但仍然願意克服困難,一同演繹尊重與平等的美好關係,一心共好。這一朵含苞待放的櫻花,被社會情懷滋養著,輕輕地綻放出絢麗的花瓣,無數的心血與努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四個關鍵C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四個關鍵C】   編輯整理:Aaron C.   當代阿德勒心理學家Betty Lou Bettner和Amy Lew從1989年開始根據阿德勒心理學精神逐漸淬煉出清楚簡明的架構,方便理解和學習人類心理需求的四個基本要素。此四個要素分別是連結(connect)、能力(capable)、價值(count)和勇氣(courage),而此架構便稱為四個關鍵C(The Crucial Cs)。 一、連結:個體自出生開始,便需要與這個世界建立連結,需要知道自己在環境中擁有一個「位置」,並且感覺到被接納和重視。 二、能力:感受到自己不斷成長、進步和學習。個體對於向外探索的好奇心,使得個體不會停留於原地,可以自我提供超越的動能,並且覺得有成就感。 三、價值:個體與他人有所連結,並在不斷嘗試中長出自己的能力,在不斷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逐漸發現自己的所為可以對群體帶來貢獻甚至改變。 四、勇氣:「孩子需要勇氣才能生存,如同身體需要心臟才能生存一般。」為了不斷向前,個體需要即使遭遇挫折仍能願意再次嘗試的力量。 參考文獻: Bettner B. L. (2023)。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張倪綸譯)。白象。(原著出版於2014年)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關懷我們的家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關懷我們的家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 關懷我們的家 文:Grace Lin       今年的年會主題是家庭關照。談到「關懷我們的家」,讓我思考「我們」指的是誰?身為母親的角色,也驅使我好奇如何引導孩子也關懷我們的家?想著想著,一段回憶忽然浮現了腦海…     那是個一如往常、步調倉促的工作日早晨,我一面安撫著梨花帶淚、分離焦慮的女兒,一面擔心自己上班要遲到。這時,眼角瞥見小兒子竟在街道上與一位鄰居奶奶邊走邊聊,當時疫情方興未艾,儘管兒子帶著口罩,我仍然擔心鄰居奶奶會介意,心底也多少氣孩子不乖乖待在家裡,於是趕緊將孩子喚了回來,並質問他怎麼跑到外面去了?孩子回答:「在課堂上,老師說過和老人多說話、陪伴他們,老人會比較快樂、活得比較久。所以每次看到老奶奶,就會和她說幾句話,希望她活得更久」。聽完後,我愣了一下,沒想到三年級的小兒子有這麼細膩的心思與行動。我先肯定了孩子的善意和好心,也說明了自己擔心鄰居奶奶可能在意疫情、不敢與別人接觸,小兒子則明快地分享了和老人互動的過程以及對老人的觀察,說明她是很歡迎小兒子的陪伴的。     自此,出門前去和鄰居老奶奶說說話,就成了兒子們的日常。再後來,從更多的談話中,兒子們分享了他們走路上學途中,會經過一條老人街,老人都特別早起、在門口聊天,兒子們會一一打招呼,也享受著老人家對兒子們禮貌、懂事的讚美。     陪伴孩子以來,常在不經意間觀察與印證阿德勒提到「生命體的行動力會刺激、推動、強化心靈活動」。隨著孩子行動能力與生活圈的拓展,孩子對給予關愛與接受關愛的對象也一直在增長,我發現,「我們的家」其實也漸漸推展到了社區鄰里,在那裏,天真的臉龐與和藹的笑顏相會,道聲早安,開始嶄新美好的一天,足矣。孩子的社會情懷是天生的,同時也是需要被教育和引導的;然而,在引導之前,我們更需要學會去聆聽、看見與理解,而非著急著去壓制與斲傷,「如何引導孩子也關懷我們的家?」,孩子其實帶著滿滿的答案。 === Grace Lin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本身育有一對男雙寶(10歲)與一個女孩兒(6歲),喜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阿德勒家庭諮詢教室】我愛家!不愛枷!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阿德勒家庭諮詢教室】我愛家!不愛枷!

【 阿德勒家庭諮詢教室 】 我愛家!不愛枷! 文:趙元芝 每逢清明就是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大日子。唸高一住校的阿義卻感到無比沈重與不滿,父親早逝身為長孫的他不明白怎麼要這麼多拜拜,明明已聽話的提早一週回家祭拜父親,但家人要他清明節還回家拜拜,阿義不敢說連假已經跟同學約好,但臉上的不悅引來家人們的輪番說教,阿義滿心委屈奪門而出。 上高中以前,阿義一直為同住家族三代間時常的衝突感到為難與無力,家裏人一直把他當作小孩子,要他有耳無嘴,無論憤怒或悲傷更完全忽略他的感受。經常看見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大人彼此口出惡言,阿義不解的是家人怎麼可以是這樣?住校後,阿義感受到自立的喜悅,喜歡學校學習與同學相處。反倒是隔週回家一次與家人相聚的經驗益發讓阿義感到不解及抗拒。沈默是一種無聲的抗議,但同時讓阿義更加痛苦,阿義想知道消除壓力的解方。 國健署公布110年度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發現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8倍,死亡數成長1.65倍…。是什麼導致孩子身心發展情形每況愈下?可能的影響因素不少,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缺乏隸屬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阿德勒說人是社群性的動物,渴望在群體中有歸屬感同時有成長的需求。家是孩子第一個社群,通常身體的照顧無虞,但心靈的照顧經常被忽略。以在家裡長期不能有聲音的阿義為例,面對家庭傳統與自我發展需求碰撞時,內心的不滿一次次升高。為什麼不試著跟家人溝通?因為阿義心中已經設定「溝通無效」的答案,這是從小到大與家人僵化互動經驗的歸納,有可能是阿義錯誤的主觀詮釋,但不可否認阿義是氣餒的。回家與沮喪若不幸形成連體嬰,家會不會變成了枷? 與家人相處過程中,爭執與衝突在所難免,華人社會更常見透過責備與批評來表達重視與關愛家人,雖普遍但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有解方嗎?阿德勒說人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創作者。如高一的阿義選擇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在安全的地方喘口氣、深呼吸,透過找人聊聊抒發自己的情緒,等安頓好自己的狀態,才有可能釐清自己感受到什麼?在想什麼?哪些是負向且不切實際的想法?哪些是長期以往僵化的互動模式?不想反覆失去彼此澄清核對的空間,我在乎什麼?我還可以做什麼? 歸屬感不能等別人給。重新創造好的連結是每個家庭成員要努力的課題,即使感覺家人無法改變,但我是成長的個體,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相信我有能力區辨不合理的想法,能思考更多其他可能性,更可以重新選擇,用不具威脅性的方式與家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社區裡的阿德勒】投籃機事件

【 社區裡的阿德勒 】 投籃機事件 文:徐麗敏 地利小食創辦人 鹹鹹夢享村/大台南好生活協會 執行秘書   辦公室外傳來一陣叫囂聲,米米大吼:「他說我投的很爛!」一邊作勢要痛毆守守。守守氣勢也不輸人,大聲的喊:「我才沒有!我是說加油、加油、加油!」兩個小孩在投籃機旁幾乎纏鬥在一起,我走出辦公室避免情況惡化。 看到小孩就要打起來,雙方家長急忙把自己的孩子拉開,兩個小孩也分別向來調解的大人「投訴」對方的不是,一聽到對方說自己的不是,又開啟了另一場的唇槍舌戰,兩人越發激動。我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嗎?」 米米癟著嘴,試著向我還原事情發生的經過,我還來不及開口,守守便急著反駁,也向我訴說自己的委屈,旁觀的樂樂火上澆油,投訴守守在學校也會挑釁別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心急的守守媽媽看著矛頭都指向守守,也試著替孩子發聲,向米米問:「會不會是你聽錯了,守守說他沒有講你很爛阿,他是為你加油。」米米聽到這番話,委屈的大喊:「我真的有聽到他說我很爛!」  我再一次詢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嗎?還是你們只要向彼此罵一罵就好?這裡不能打架,不能傷害別人。如果需要我協助你們兩個溝通,我們可以進辦公室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 米米點點頭,但守守卻表示不情願。依照過去相處的經驗,守守只有在自己理虧的時候,才會想要逃避,因此我略為強硬的對守守說:「我需要你一起進辦公室釐清事情的經過,我不希望未來又發生同樣的情況,這樣會對我造成困擾,那我就會考慮以後你還能不能享有使用投籃機的權利。」 守守聽到我這麼說,雖不情願但仍一起進到辦公室,我請不相關人員先離開現場,信任我能好好調解孩子衝突的兩位家長,也將空間留給我們三人。我示意兩位孩子找個椅子坐下,可以等到心情準備好再開啟討論,我願意等。 降低了環境的干擾,用不了一分鐘,孩子便冷靜下來,於是我開始說明接下來討論的目標:「我會作為兩位調解衝突、釐清事實討論的主持人,這場討論的目的是要讓彼此都能好好的說話,理解對方的感受跟需求。不論你們剛才做了什麼,都不會有人受罰,但是接下來的討論,請你們務必對自己負責,說真實的話。」 確認兩位孩子都能接受這個目標後,我進一步說明討論的規則,並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接下來兩位會輪流發言,每一個人發言的時候,都只看著我的眼睛向我訴說,另一方若有想要反駁之處,不能中途打斷對方的發言,等到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同樣要看著我的眼睛說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校園裡的阿德勒】你感覺到孩子正在對你報復嗎!?

【校園裡的阿德勒】 你感覺到孩子正在對你報復嗎!? 文:黃英俞 小港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在學校輔導工作中,我盡量陪伴每一個家庭去面對衝突及困難,有時候有人會問我,這些有問題的小孩,是不是都是他們父母沒有愛? 我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武斷的刻板印象,一個一個生氣、無助、無可奈何的家長臉孔浮現在我的眼前,想起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我和小K第一次見面,就像很多時候一樣,導師鼓脹著臉把他帶來輔導處,感覺的到兩人剛剛發生過衝突,但老師要壓著一肚子氣,用比較理智的語氣與我們訴說剛剛發生的情況。大致就是老師在指導班上的午餐及打掃工作,但小K不知道為甚麼不但不配合,並且還生氣罵老師髒話,堅決不道歉甚至還將桌椅踢翻。老師很客氣地說:「他就拜託你們了」,留下小K在輔導處。 小K已經國中一年級,身高還像是一個國小學生,臉上稚氣未脫,算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不發一語地站在輔導處,也不願意說話。既然他對老師不禮貌是事實,我就當作讓他罰站一下,等待下一次可以冷靜並接觸他的機會。 我約談小K,他拿到約談單有過來,進入諮商室後我開始面臨很強大的防衛及挑戰。小K要不就是對我的關心說反話、要不就是裝睡不回答,真正有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罵老師及家長,說不要他們管,自己打算要離家出走,說已經跟嘉義的朋友約好要收留他等等。 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進展,持續想辦法要與這個孩子連結未果。但是這段時間實在太久了,主任在會議上詢問這個案的輔導狀況,我只能如實說他對我很不禮貌、給他約談單的時候他會說:「衝啥小」,過來晤談的時候也會挑釁及東倒西歪地故意裝睡不理你。主任建議既然他不接受輔導就結案了,但是我非常的堅持,我感覺到這個孩子有很深的需要。他至少沒有拿到單子不過來,我想一定會找到方法跟他對上頻率。 小K持續在班上跟老師對抗,故意不寫作業。老師要寫聯絡簿告狀的時候,小K就發脾氣罵髒話,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我慢慢地觀察並假設小K是在報復大人,希望讓大人不舒服來展示他的權威,因此我向導師建議採取阿德勒學者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所發展的一系列方法,包括避免對立衝突、使用邏輯後果而非懲罰,並且以溫和卻堅定的姿態來應對。說實在話,導師因著對我的信任,很願意嘗試我建議的作法,但更多是對這個故意要找老師麻煩的孩子感到非常生氣。   我慢慢驗證我的假設,小K的爸媽辛勤工作,對家人照顧有加,父母感情很好,奶奶也會協助照顧孩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