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姓名: admin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勇氣】 編輯整理:張倪綸   勇氣的英文是courage,在法文和拉丁語系中,其字首的意思是「心」:個體需要勇氣才得以生存,一如身體需要心臟才能存活一般。 勇氣並非個體所擁有或缺乏的一種能力,必須在行動中才能展現和被理解。勇氣意味著,即使面對困難、知道自己可能失敗,卻仍然願意或保有繼續向前行動的意願與信心。勇氣是「個體願意在生命任務上,以具有社會價值的方式來貢獻或合作」,也可視為是促進個體邁向社會情懷發展的動能。 擁有勇氣,使個體能夠擁有希望感,給予個體勇氣的方法是鼓勵,「缺乏鼓勵可看作為導致不當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楊瑞珠和米勒林、布雷根(2010)。勇氣心理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倪綸(譯)(2023)。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原作者:Betty Lou Bettner)。台中市,白象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阿德勒生平小故事 「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編譯:黃于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維也納咖啡館是藝術家、思想家、知識份子熱門的聚會場所,喜歡以平易近人方式,將心理學分享給大眾的阿德勒也不例外。 阿德勒曾說:「我的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他總喜歡在能夠接觸一般大眾的地方活動,比起當一名曲高和寡、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或者埋頭苦幹的學究人生,更致力於關心社會人群,將學術用語轉化為日常用語。這樣的性格更體現在他所做的生涯選擇上,像是他在維也納一個中下階級的街區行醫,操著一口維也納方言,享受當地的生活方式,為了盡可能接觸群眾,尋找教師、成人教育團體發表演講,樂於被聽眾的發問包圍,甚至演講結束後,會在家或找間餐廳與有興趣的學生、朋友繼續討論。另外,阿德勒的休閒也與「人」脫不了關係,他晚年移居紐約的生活,就熱衷於在閒暇時欣賞電影,只為了觀察銀幕上的演員,甚至閱讀內容聳動的晚報,好滿足自身對「人」濃厚的好奇及興趣。 同時他的生命,更充滿著社會情懷與社會平等的行動。大學時期,看見奧地利裁縫師景況不佳,就想了一本有關裁縫師的健康小冊子;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身為軍醫的經驗,使得戰後時期的他,推展兒童教育不遺餘力,1919年於維也納創立第一間兒童心理健康中心,除了與社區的老師、醫師一同為兒童及家人提供諮商輔導,亦致力於訓練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教育他們處理與家庭有關的議題。 為了盡己所能直接服務人群,阿德勒過著馬不停蹄的趕場人生,一場又一場的訓練、演講、助人工作,讓他1937年再前往蘇格蘭亞伯丁演講的途中,因突發心臟病逝世……「唯有謙虛的人才能了解人性」阿德勒以他的言行,實踐作為一個人,不論你是誰,都值得受到相同的重視,都可以有能力使用心理學改善自己的生活。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張老師月刊文稿(七月號) 下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勇氣】Next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2期–與阿德勒相遇【2022-2023親師課程 學員回饋】

與阿德勒相遇~2022-2023親師課程 學員回饋   學員 Lucy   聽見講師自己曾經不完美的親職經驗,能夠對著學員分享應該是走過那段慘綠的歲月,一路上跌跌撞撞急病亂投醫的歷程,也因為有艱辛的過程更珍惜眼前的幸福,或許是久病成良醫的最佳例子。 想想自己也在育兒的路程遭遇許多問題,尤其自己是幼教的背景更讓自己覺得必然要做好,因此也因為壓力過大而潸然淚下,也與家人多有摩擦。幸運的是另一半願意與我齊心,陪伴我與其他家人溝通,讓我覺得不孤單。時至今日我依然在育兒的路上摸索,誠如老師所言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套用在每一個家庭中發生的問題,唯有自己改變面對教養的態度,找出適合自己家庭可操作的方式,只要願意改變就有機會翻轉與孩子間的狀況。我會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生氣不已,但我要開始學習覺察我的生氣是要控制對方,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訊息給對方知悉,我想透過我的生氣傳達甚麼資訊給對方,我要清楚看見自己的位置,不讓情緒控制了我與孩子的距離。我知道我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努力成為一個讓孩子可以放心信任的媽媽,我不必成為完美的媽媽,我要做一個健康又樂觀的母親,因為這就是未來我想孩子成為的樣子。   學員 shanon 透過訓練更能融會貫通,透過團體課程的訓練讓自己的勇氣發揮得到自信,也因為實習壓力,多做了很多的功課,透過執行力把自己學到的內化,也增強了助人實力。 學員 陳雅玲 課程設計到結束的整理,赫然發現全扣住4C在運作,人生如此、課程意識巧妙的如此走下去,那份感動是彼此的看見、接納與允許。 學員 蔡慧娟 當團體帶領者將活動中的經驗連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時,成員K的狀態開始緩和,向大家述說起他的生命成長故事,許多滿滿的不平、委屈與挫折。在團體的分享討論中,成員K說他好喜歡阿德勒的精神,雖然會受過去影響,但未來仍充滿改變的可能性。我為他喝采,也為我能與一群溫柔的人相伴,感到幸福與感動。在團體中,我們都是共學,一同成長的夥伴。 學員 妍慧 從沒想過自己也能夠成為團體的帶領者或者講師,從膽怯緊張到大方平穩。其實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分享給旁人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但往往只透過臉書等平台,因此帶領團體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大挑戰,更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想要做以及完成的事。謝謝學會~~安排這樣的實習機會,也感謝自己,帶著滿滿的能量去突破以及完成。 學員 吳俊寬 自從決定追求我最想要的將心理輔導帶入教學中,成為學習引導師開始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2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人需要鼓勵就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

阿德勒小故事 人需要鼓勵就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 編譯:黃英俞   在個體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從自卑到超越,人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稱為勇氣。透過鼓勵及看見優勢,能激發勇氣,使人生朝向正面積極的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阿德勒兒時與父親的相處,來了解「鼓勵」如何在阿德勒的身上發揮影響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家中七個孩子的第二個,由於經濟艱困,後續又搬了幾次家。在阿德勒的回憶中,小時候一直受到死亡的威脅,包括從小罹患佝僂病、出過兩次車禍,以及小一歲的弟弟出生後不久就死亡。因為生病使得他童年時骨頭比較脆弱、個子矮小,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也無法參加較需要體能的活動。阿德勒的早期回憶都圍繞著疾病和醫療介入:「我所能回憶起來最早的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竄下跳來去自如,但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在五歲那年,他又得了一場嚴重的肺炎,當時醫生判斷治療無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終活下來了,並且立志成為一位醫生,將與疾病搏鬥作為人生目標。 哥哥對阿德勒來說,一直是競爭的對象。哥哥是健康、俊美、充滿才華的模範生,獲得父母更多關注與欣賞,阿德勒在各方面都較為遜色,因此充滿了自卑感。雖然媽媽比較疼愛哥哥,以哥哥為榮,但阿德勒的父親卻非常疼愛阿德勒,總是鼓勵他。阿德勒回憶道:「我和父親非常親近,當我們散步在維也納森林時,父親經常對我說:『阿爾弗雷德,質疑一切。』」因此阿德勒能夠理性分析所有瞭解的事物,並富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透析人性微妙的運作,包括學術上與佛洛伊德之間擁有不同見解,在精神分析領域另闢蹊徑,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這歸功於父親對他與眾不同的告誡。 還有一個在他記憶中生動的童年回憶,每當他談到功課不好的孩子,他就會想起有一次老師建議他的父親叫阿爾弗雷德輟學,讓他去當補鞋匠的學徒,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不及格,而且幾乎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他的父親聽到老師這樣的建議,不但沒有對阿德勒失去信心,反而嘲笑老師的判斷,並且跟阿德勒說老師沒有了解你真正的潛力。因為來自父親的鼓勵,讓阿德勒鼓起勇氣,有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班上數學第一名,並且再也沒有在學習上遇到困難。1895年他在奧地利完成醫學博士學位,甚至60歲的時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2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個體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個體心理學】 編輯整理:鮑順聰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又稱為「阿德勒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是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於1911年所創立。這個名詞被選擇為其學派的代表性概念,有其深刻的意義。 阿德勒跟其他支持其學說的學者於1914年創立國際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Zeitschrift fϋr Individualpsychologie) 。主編 Carl Furtmϋler在創刊號中寫道(Hoffman,1994): 「個體心理學的命名旨在表達一種信念,即心理過程及其外在表現只能從個體所處的脈絡背景中加以理解,所有的心理洞察都必須始於個體。」 The nam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tends to express the conviction tha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can be understood only from the individual context and that all psychological insight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我們當然知道,想對一個抽離其背景脈絡的孤立個案獲致完整周延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將人格的表達置於其適當的歷史背景中來觀察。在每個個案中,我們必須問:『從哪裡來?』以及最重要的是要問『往哪裡去?』人格並不會展現其全貌給探問者;我們因此被迫運用越來越多的人格類型。正因此,我們更堅信不應自囿於研究孤立的個案,而應致力於進一步掌握統御人類內在生活的一般性法則。」 We certainly know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n isolated individual case is impossible. But this must not deter us from viewing the expressions of a personality in their appropriate hist

活動消息

一次讀懂阿德勒的四C人生

發佈: 2024-08-19 21:00 ????新書上市【倒數預購】一次讀懂阿德勒的四C人生! 由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代言人Betty Lou Bettner 博士 撰寫套書,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創會理事長楊瑞珠教授總審閱及多位專業背景之講師共同翻譯,阿德勒心理學透過「自卑與超越」(原文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譯本引進台灣後陸續有不少譯自英文、德文和日文翻譯之相關書籍,但能把阿德勒龐大知識體系化為具體可行助人策略的書真的少之又少。 當代阿德勒心理學者Betty Lou Bettner 從1989年開始根據阿德勒所認為人類有歸屬感、長進、意義和鼓勵的心裡需求提出家長和教師可運用在孩子成長四個關鍵C(簡稱四C: ,如今已多方應用在教養、兒童的遊戲治療、青少年的輔導、創傷治療、家長及教師的諮詢、教師專業社群、組織成員的態度檢核和公共衛生等,無論應用之處為何,四C不但可用來估評協個人及社群團體的關係效能,也可用來作為促進改變的目標和策略。 【4C人生心理健康雕塑手冊系列】1.創造性力量-性格養成的泉源2.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3.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4.家庭會議-自信自立的開端 一次打包,手刀登記↘↘https://forms.gle/vPkN5FD6LkRx447U7

Annual Conference for English

TSAP 2023 Annual Conference and Seminar

發佈: 2023-02-18 14:15   TSAP 2023 Annual Conference and Seminar Healing: The Practice of Holistic Care in Adlerian Psychology   The epidemic has raged for three years, but at last, a glimmer of hope has emerged. However, the world remains far from peaceful. Distant wars, looming conflicts, economic instability, and the sweeping changes of our time continue to cause suffering. Yet, amid this turmoil, individuals remain interconnected, supporting and healing one another. A century ago, amidst a period of great turbulence, Alfred Adler introduced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which profoundly influenced future generations. His theory emphasized social interest, th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being, and pioneered the concept of purposeful behavior. A hundred years later, across the ocean in Taiwan, a dedicated group of individuals has been quietly applying Adler’s psychological principles to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child therapy, school education, addressing violenc

Annual Conference for English

TSAP 2022 Annual Conference & Academic Seminar

發佈: 2022-03-19 14:09   TSAP 2022 Annual Conference & Academic Seminar Holistic Car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 Connections, Competence, Count, Courage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of Seminar “Holistic Care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 Connections, Competence, Count, Courage”After the pandemic, we all appeared changed, yet fundamentally unchanged. We continued to breathe, move, eat, laugh, and live our lives as we always had, but there was a subtle shift in our being. It was as if our hope for the future had diminished, while our faith in people had grown stronger. During the pandemic, we faced a dilemma between embracing change and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While we reduced physical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we strengthened our spiritual connections. We abandoned traditional methods of learning but enhanced our proficiency with technology. Amidst the turmoil and uncertainty, we redefined the value of life and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relationships. Through experiences o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