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社區裡的阿德勒】投籃機事件

【 社區裡的阿德勒 】 投籃機事件 文:徐麗敏 地利小食創辦人 鹹鹹夢享村/大台南好生活協會 執行秘書   辦公室外傳來一陣叫囂聲,米米大吼:「他說我投的很爛!」一邊作勢要痛毆守守。守守氣勢也不輸人,大聲的喊:「我才沒有!我是說加油、加油、加油!」兩個小孩在投籃機旁幾乎纏鬥在一起,我走出辦公室避免情況惡化。 看到小孩就要打起來,雙方家長急忙把自己的孩子拉開,兩個小孩也分別向來調解的大人「投訴」對方的不是,一聽到對方說自己的不是,又開啟了另一場的唇槍舌戰,兩人越發激動。我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嗎?」 米米癟著嘴,試著向我還原事情發生的經過,我還來不及開口,守守便急著反駁,也向我訴說自己的委屈,旁觀的樂樂火上澆油,投訴守守在學校也會挑釁別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心急的守守媽媽看著矛頭都指向守守,也試著替孩子發聲,向米米問:「會不會是你聽錯了,守守說他沒有講你很爛阿,他是為你加油。」米米聽到這番話,委屈的大喊:「我真的有聽到他說我很爛!」  我再一次詢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嗎?還是你們只要向彼此罵一罵就好?這裡不能打架,不能傷害別人。如果需要我協助你們兩個溝通,我們可以進辦公室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 米米點點頭,但守守卻表示不情願。依照過去相處的經驗,守守只有在自己理虧的時候,才會想要逃避,因此我略為強硬的對守守說:「我需要你一起進辦公室釐清事情的經過,我不希望未來又發生同樣的情況,這樣會對我造成困擾,那我就會考慮以後你還能不能享有使用投籃機的權利。」 守守聽到我這麼說,雖不情願但仍一起進到辦公室,我請不相關人員先離開現場,信任我能好好調解孩子衝突的兩位家長,也將空間留給我們三人。我示意兩位孩子找個椅子坐下,可以等到心情準備好再開啟討論,我願意等。 降低了環境的干擾,用不了一分鐘,孩子便冷靜下來,於是我開始說明接下來討論的目標:「我會作為兩位調解衝突、釐清事實討論的主持人,這場討論的目的是要讓彼此都能好好的說話,理解對方的感受跟需求。不論你們剛才做了什麼,都不會有人受罰,但是接下來的討論,請你們務必對自己負責,說真實的話。」 確認兩位孩子都能接受這個目標後,我進一步說明討論的規則,並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接下來兩位會輪流發言,每一個人發言的時候,都只看著我的眼睛向我訴說,另一方若有想要反駁之處,不能中途打斷對方的發言,等到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同樣要看著我的眼睛說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5期–【校園裡的阿德勒】你感覺到孩子正在對你報復嗎!?

【校園裡的阿德勒】 你感覺到孩子正在對你報復嗎!? 文:黃英俞 小港國中專任輔導教師   在學校輔導工作中,我盡量陪伴每一個家庭去面對衝突及困難,有時候有人會問我,這些有問題的小孩,是不是都是他們父母沒有愛? 我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武斷的刻板印象,一個一個生氣、無助、無可奈何的家長臉孔浮現在我的眼前,想起有一段令人心碎的故事: 我和小K第一次見面,就像很多時候一樣,導師鼓脹著臉把他帶來輔導處,感覺的到兩人剛剛發生過衝突,但老師要壓著一肚子氣,用比較理智的語氣與我們訴說剛剛發生的情況。大致就是老師在指導班上的午餐及打掃工作,但小K不知道為甚麼不但不配合,並且還生氣罵老師髒話,堅決不道歉甚至還將桌椅踢翻。老師很客氣地說:「他就拜託你們了」,留下小K在輔導處。 小K已經國中一年級,身高還像是一個國小學生,臉上稚氣未脫,算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他不發一語地站在輔導處,也不願意說話。既然他對老師不禮貌是事實,我就當作讓他罰站一下,等待下一次可以冷靜並接觸他的機會。 我約談小K,他拿到約談單有過來,進入諮商室後我開始面臨很強大的防衛及挑戰。小K要不就是對我的關心說反話、要不就是裝睡不回答,真正有說話的時候就是在罵老師及家長,說不要他們管,自己打算要離家出走,說已經跟嘉義的朋友約好要收留他等等。 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進展,持續想辦法要與這個孩子連結未果。但是這段時間實在太久了,主任在會議上詢問這個案的輔導狀況,我只能如實說他對我很不禮貌、給他約談單的時候他會說:「衝啥小」,過來晤談的時候也會挑釁及東倒西歪地故意裝睡不理你。主任建議既然他不接受輔導就結案了,但是我非常的堅持,我感覺到這個孩子有很深的需要。他至少沒有拿到單子不過來,我想一定會找到方法跟他對上頻率。 小K持續在班上跟老師對抗,故意不寫作業。老師要寫聯絡簿告狀的時候,小K就發脾氣罵髒話,情況一直沒有改善。我慢慢地觀察並假設小K是在報復大人,希望讓大人不舒服來展示他的權威,因此我向導師建議採取阿德勒學者德瑞克斯(Rudolf Dreikurs)所發展的一系列方法,包括避免對立衝突、使用邏輯後果而非懲罰,並且以溫和卻堅定的姿態來應對。說實在話,導師因著對我的信任,很願意嘗試我建議的作法,但更多是對這個故意要找老師麻煩的孩子感到非常生氣。   我慢慢驗證我的假設,小K的爸媽辛勤工作,對家人照顧有加,父母感情很好,奶奶也會協助照顧孩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4期–與阿德勒相遇【2023親師諮詢師暨親子生活教練認證課程 學員回饋】

與阿德勒相遇 2023親師諮詢師暨親子生活教練認證課程  學員回饋   學員 Tammy Dai 課程中各位老師們全然的聆聽與接納每個不一樣的人,並且帶領大家實踐相互鼓勵。  (帶領實習團體時)我看到學員從不太發言說話,到後來願意在群體揭露自己在生活中做不好的地方, 並且其他學員也相互分享自己成長的過程及鼓勵彼此,是我實習中最印象深刻,且受感動的時刻。   學員 看懂孩子的心         (透過課程學習與實習督導)克服帶團前的恐懼,擔心團員的問題我可能無法解決的心情, 最大的收穫是感覺被支持,從一次又一次的帶團中建立信心。   學員 李俞慧 (在課程與實習歷程中)全面提升自己的感受力與動能,意外發現自己有療癒他人的能力。 謝謝分組督導的笑容與溫度帶給組員們前進的動力,也讓我們心安。   學員 社工 更多的自我覺察,更貼近走在阿德勒信念路上,慢慢覺得有能力,能連結,有價值與勇氣。 在活動後,透過督導及成員提出不同的看法,讓自己有不同的看見及修正調整的可能   學員 如何懂孩子的心 克服了團體前的恐懼, 知道自己才剛接觸,知識不足而使自己害怕, 得到督導的鼓勵, 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課程中前進。   學員 蕭伃伶 不只幫忙自己成長也讓其他人也一起成長!! 一起變成那股風,讓大家一起飛翔。   學員 Mike 我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在帶領團體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真心喜歡的領域, 而且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同時也能夠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學員 鄧宜銨 更深的覺察自己,加入自我療癒的深度。越來越有自信與勇氣走向人群, 服務曾經跟我們一樣有著經歷相同問題、正經歷迷惘的人們。       ◆本文感謝各位學員同意刊登分享◆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4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創造力】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4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創造力】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創造力】  編輯整理:鮑順聰   「創造力」是個體賦予環境與經驗主觀之解釋與個人之意義的主觀能動力。 首先,個體的創造力體現在他們對環境的主觀解釋,以及對經驗賦予個人之意義,進而影響其行為表現與生命風格。其次,個體的創造力體現在他們能夠主動塑造自己的目標和自主決定其生活方向,並通過對環境的獨特反應來克服困難與障礙。最後,個體的創造力能為個人之動機賦予方向與力量。 簡言之,阿德勒心理學中的創造力是指個體的主觀力量和能動性,以及他們對環境的主觀解釋和個人意義的賦予,並展現為個體的自主性和主觀性,在性格發展與行為塑造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創造力不僅是一種個人能力,更是一種心理健康的表現。透過創造力,個體可以將認知、情緒或行為聚焦於社會積極的方向,導向有用的成就;也可以邁向心目中的理想目標,得到創意的補償,並且發揮潛能、朝向整體性發展。創造力也可以幫助個體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獨特性,並且在實踐中展現出自我一致的生命風格和目標。 家長和教師在兒童早期培育創造力的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以下是一些培育兒童創造力並避免消磨其創造力的方法:   提供豐富的體驗和探索機會:家長和教師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體驗,包括藝術、音樂、自然和遊戲等,讓兒童有機會發現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想像力。 鼓勵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考:家長和教師可以鼓勵兒童提出問題,並且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有助於培養其批判性思考和創造性思考,並且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 提供支持和鼓勵:家長和教師應該給予兒童支持和鼓勵,讓他們有信心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這有助於建立兒童的自信心,並且激勵他們不斷地探索和嘗試。 避免過度干預和控制:家長和教師應該避免過度干預和控制兒童的活動和想法。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間,讓他們有機會自主地探索和表達自己的創意。 提供正面積極的範例與環境:家長和教師可以提供正面有益的社會範例,創造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讓兒童受到啟發和激勵。    參考文獻: Slavik, S., & Carlson, J. (Eds.). (2006).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Taylor & Francis. Stein, H. T. (2013). Classical Adlerian Depth Psychot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4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從家庭星座認識阿德勒】

阿德勒生平小故事 從家庭星座認識阿德勒   編譯:黃宜靜   阿德勒(Alfred Adler)於1870年出生在維也納的富裕穀物商人家庭中。他小時候身材矮小,患有佝僂症,此病症狀及治療過程限制了阿德勒童年的行動,五歲時罹患嚴重肺炎,連醫生都不確定是否能康復;求學時,阿德勒曾對學校失去興趣,數學不及格,甚至老師建議要輟學,而阿德勒則決定讓老師看看他的能力,於是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班上數學第一名,之後再也沒有遇到任何學習上的困難。在青春期階段,阿德勒是一名好學生,對音樂、歌唱充滿熱情,也是一名出色的演員,高中畢業後,他就讀維也納的醫學院,成為眼科專科醫師,而後轉往精神醫學領域。 阿德勒在七個手足中排行老二,他受到父親的疼愛,但母親特別寵愛哥哥,與阿德勒的親子關係並不佳。哥哥Sigmund大阿德勒一歲半,相當聰明且有才華,兒時的阿德勒一直追趕著哥哥,長大後哥哥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阿德勒很喜歡小他一歲的妹妹,接下來排序第四的是小三歲的弟弟,有一天阿德勒睡醒時,發現睡在旁邊的一歲弟弟已經過世,這對阿德勒而言是童年的重大事件;排行第五的是小四歲多的妹妹、老六是比阿德勒小七歲的弟弟,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從事新聞業,但與阿德勒的關係不好,老么年紀與阿德勒相差十四歲,他出生時正處於家庭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所以教育被犧牲,後來在哥哥的幫助下生活。 阿德勒在求學期間也參與社會主義團體,並遇見了出生於莫斯科的妻子Raissa,他們在1897年結婚。Raissa是一名熱心的社會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與阿德勒的性格差異很大,阿德勒曾經提過性別平等說比做容易得多,可見在婚姻關係中,兩人也歷經了磨合過程。 阿德勒與Raissa育有四名子女。第一個孩子Valentine出生於1898年、第二個女兒Alexandra於1901年出生、第三個孩子是出生於1905年的兒子Kurt,1909年出生的老么是女兒Cornelia。大女兒Valentine與其母親性格相似,參與許多社會運動,後來在俄羅斯被捕入獄(另一說法是失蹤),Alexandra和Kurt追隨父親的腳步,成為國際個體心理學協會的主席,老么則是一名音樂家。 從阿德勒自己的家庭星座與童年經驗,對照他所提出的理論,你有任何新的想法或看見嗎? 阿德勒曾說過,重點不在於擁有什麼能力,而是如何使用這些能力。我們可以從阿德勒提出的個體心理學中,看見他的生命經驗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與阿德勒相遇【當生命任務行到水窮處,遇見阿德勒坐看雲起時】

與阿德勒相遇 當生命任務行到水窮處,遇見阿德勒坐看雲起時 文 陳雅玲   一、 生命任務的迷惘與框架 我是誰?我是應該承擔一切的溫暖女兒,我是應該懂事聽話的孫女,我是應該功課很好的學生,我是應該活潑開朗搞笑的同學,我是應該隨和正向樂觀的朋友,我是應該積極溫和圓融的同事,我是應該貼心孝順的媳婦,我是應該溫柔體貼、不能抱怨的老婆,我是應該教出完美小孩的媽媽,我是應該…。這些「應該」成了我生命風格的框架,緊緊的框住我,我在框架裡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小心翼翼的呵護每一個角色。在應該的框架裡用力地呼吸,也在框架裡受傷、迷路,隱藏所有的不完美、脆弱與害怕。 阿德勒說:「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 今後的人生。」我不斷的尋求課程學習,聽講座與閱讀,不許自己懈怠,對待 自己從不客氣,鞭策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過程嚐到成長的滋味,也硬吞下 挫敗的苦酒,這麼地努力,學了很多,找到離開框架的鑰匙,不再被框架框住 ,但為何遇到事情還是感到受傷?那年在工作上真心換絕情,對朋友與家人的 百般討好,喚不來想要的愛,婚姻已觸礁卻奮力假裝一切都好,所有關係似已 走到盡頭,那無力挽回的感覺直叫人徬徨、無依,明明已經很努力,仍然感到 孤單無助,如此沉重的負荷,不禁想問:「如果現在是黑夜,那黎明何時才會 來?」長久以來,我不斷地給予、付出,想盡辦法讓每一個人開心滿意,自己 快樂與否早已不是那麼重要,這著實扭曲愛的真意,也忽略自己。 當每個人稱讚我是溫暖熱情的、正向積極愛學習的,任何疑難雜症都來詢 問我,我總是竭盡所能的付出、陪伴,也享受著被需要的光環,就這麼順理成 章地成為大家口中很棒的人,但當一個人靜下心時,內心卻是那麼的虛無不踏 實,任憑「我其實沒那麼優秀」的聲音淹沒思緒,感覺自己快被掏空。「這真的 是你想要的嗎?」腦海中浮現這句話,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該如何讓自己更 好,才能給予更多?百轉千迴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要的,是真的嗎?」這樣 的質疑讓思緒像洋蔥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必須承認是自我欺騙,看似已茁壯, 外表自信與陽光,內心卻是荒蕪的盲也茫啊!面對人生所有困境與打擊的我, 從不輕易妥協、認輸,卻在所有關係上感到不安、害怕,將生命任務一步步走 入無盡的胡同。而當我走進內心這一片荒蕪,這才明白內心的空乏比痛還要可 怕!  二、 遇見阿德勒 阿德勒說:「人只有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勇氣】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勇氣】 編輯整理:張倪綸   勇氣的英文是courage,在法文和拉丁語系中,其字首的意思是「心」:個體需要勇氣才得以生存,一如身體需要心臟才能存活一般。 勇氣並非個體所擁有或缺乏的一種能力,必須在行動中才能展現和被理解。勇氣意味著,即使面對困難、知道自己可能失敗,卻仍然願意或保有繼續向前行動的意願與信心。勇氣是「個體願意在生命任務上,以具有社會價值的方式來貢獻或合作」,也可視為是促進個體邁向社會情懷發展的動能。 擁有勇氣,使個體能夠擁有希望感,給予個體勇氣的方法是鼓勵,「缺乏鼓勵可看作為導致不當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楊瑞珠和米勒林、布雷根(2010)。勇氣心理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倪綸(譯)(2023)。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原作者:Betty Lou Bettner)。台中市,白象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勇氣花園季刊

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生平小故事【「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阿德勒生平小故事 「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編譯:黃于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維也納咖啡館是藝術家、思想家、知識份子熱門的聚會場所,喜歡以平易近人方式,將心理學分享給大眾的阿德勒也不例外。 阿德勒曾說:「我的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他總喜歡在能夠接觸一般大眾的地方活動,比起當一名曲高和寡、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或者埋頭苦幹的學究人生,更致力於關心社會人群,將學術用語轉化為日常用語。這樣的性格更體現在他所做的生涯選擇上,像是他在維也納一個中下階級的街區行醫,操著一口維也納方言,享受當地的生活方式,為了盡可能接觸群眾,尋找教師、成人教育團體發表演講,樂於被聽眾的發問包圍,甚至演講結束後,會在家或找間餐廳與有興趣的學生、朋友繼續討論。另外,阿德勒的休閒也與「人」脫不了關係,他晚年移居紐約的生活,就熱衷於在閒暇時欣賞電影,只為了觀察銀幕上的演員,甚至閱讀內容聳動的晚報,好滿足自身對「人」濃厚的好奇及興趣。 同時他的生命,更充滿著社會情懷與社會平等的行動。大學時期,看見奧地利裁縫師景況不佳,就想了一本有關裁縫師的健康小冊子;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身為軍醫的經驗,使得戰後時期的他,推展兒童教育不遺餘力,1919年於維也納創立第一間兒童心理健康中心,除了與社區的老師、醫師一同為兒童及家人提供諮商輔導,亦致力於訓練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教育他們處理與家庭有關的議題。 為了盡己所能直接服務人群,阿德勒過著馬不停蹄的趕場人生,一場又一場的訓練、演講、助人工作,讓他1937年再前往蘇格蘭亞伯丁演講的途中,因突發心臟病逝世……「唯有謙虛的人才能了解人性」阿德勒以他的言行,實踐作為一個人,不論你是誰,都值得受到相同的重視,都可以有能力使用心理學改善自己的生活。 Prev上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張老師月刊文稿(七月號) 下一篇勇氣花園季刊第3期–阿德勒心理學辭典【勇氣】Next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