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ce Lin,國小專任輔導教師,也是一對男雙寶(10歲)與一位女孩兒(6歲)的母親。因酷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扭蛋記 Grace Lin
孩子在準備睡覺前的這段時間,一直是我的易爆點。一聽到睡覺的鬧鈴響起,孩子們像是漫遊後一一回神,瞬間接收到來自身體各式各樣的訊號:想要上大號上小號、想要喝水、這裡癢、那裏痛。這些舉措,在我看來就是想要拖延睡覺,罵過、氣過,用過提前睡覺、過了睡覺時間不回應孩子的要求……等策略,但效果都不是太好。
直到有天,孩子在家裡翻出了扭蛋機,讓我有了靈感,想要以「慶祝」(阿德勒不提倡給獎勵,而是與孩子一起慶祝目標達成的喜悅)的方式試試看。我請小女兒在紙條上寫下: 「愛的抱抱」、「自由十分鐘」、「陪陪我十分鐘」、「免死金牌」、「誰來點餐」(註1),一來和女兒練習一下注音拼音,二來女兒還看不懂國字,由她自己寫下內容才讀得懂,接著將紙條一一放入扭蛋中。然後媽媽就發布了準時睡覺的慶祝方法:在20:30前完成睡覺準備的抽扭蛋一枚。
孩子們因為期待投擲硬幣、轉動按鈕,然後聽著悅耳的兒歌送出一顆慶祝的禮物,而變得更為自發與自律,這在10歲的雙寶身上能夠很明顯且迅速地觀察到行為與態度轉變的結果,在6歲的女兒身上更多是看到改變的歷程:從一開始的散漫遊蕩,到有獲得扭蛋的機會,並且漸漸會自行設定目標,也提醒自己要努力達成,這期間經歷了大半年。然而不論快慢,我們的家其實都在邁向讓每一個成員更感到有所適從、安適、歸屬的路上。
最後,猜猜看!對孩子來說「最不稀罕」以及「最有吸引力」的禮物分別是什麼?
我們家小孩覺得最沒用的是「免死金牌」,孩子給出的理由是:當爸爸媽媽開啟責罵模式時,拿出免死金牌只會死得更慘,儘管他們從來沒有試過,但我猜或許他們的推測是準確的,也暗自佩服他們的觀察。
最受孩子們喜愛的是「誰來點餐」,能夠預約一道道可口美味的咖哩飯、pizza、焗烤義大利麵……,真讓他們開心不已,但同時也讓媽媽累歪了,為要消耗他們的誰來點餐,我又宣布5個誰來點餐可以換一次餐廳吃飯、10個誰來點餐,可以邀請祖母一起到更高價位的餐廳吃飯。自此,孩子們又解鎖了不同面向的學習:想要到餐廳吃飯,必須提供自己抽到的誰來點餐,一起累加成果。至於誰奉獻了多少個誰來點餐,都由孩子們自己溝通討論,成人不會介入。記得有一回,我搶到了餐廳的特價票券,能夠讓一大家子去吃飯,於是請孩子們自行商議,當時大寶有5個、中寶有8個、小寶有3個誰來點餐,他們討論完的結果是:大寶奉獻3個、中寶奉獻5個、小寶奉獻2個誰來點餐。獲悉這結果後,我心中有滿滿的欣賞與感動,擁有越多的人奉獻越多,且每個人在經歷奉獻之後,從多到少的順位不變,也都仍各自保有一點點。對我而言,他們做出了很社會情懷的決定,也容許我與大家分享這美麗的瞬間!
註1:「愛的抱抱」是爸爸或媽媽抱著小孩唱一首歌、「自由十分鐘」是孩子有自由10分鐘的時間,多半是拿來上網玩遊戲、「陪陪我十分鐘」是爸爸或媽媽陪伴孩子10分鐘,多半是和孩子聊天,或是陪孩子玩、「免死金牌」是孩子做錯事情被責罵時,替換成自我反省、「誰來點餐」是孩子可以指定爸爸或媽媽煮什麼晚餐?抽到該品項後,先記錄起來,要使用時必須配合家庭的時間預約,當然,免死金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