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裡的阿德勒》
阿德勒學校: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
林艾璇(大元國小 專任輔導教師)
伴隨少子化的浪潮來襲,教育部統計處學校基本統計資訊的資料顯示,112學年度6班以下規模的國小佔全台4成,113學年更將有18所國小停辦。掙扎於小校廢與不廢的決策之際,各縣市政府也鼓勵小校轉型為具有特色的理念教育學校,以增加存續的生機。為此,筆者想分享一所阿德勒理念的學校,其運作的方式相當呼應108課綱中強調的三項核心素養: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
阿德勒學校坐落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聖彼得堡,已成立16年,是一所國中小學學校( K-8 school)。在校園中,學生們上午修習基本學科,下午則有主題式的選修課程,此外,他們也透過會議討論參與學校的運作、問題解決,以達成在民主的環境中學習社會化,並透過內在動機與自我調節來促進學習的目標。
學校強調的精神為:帶著規範與歸屬的自由。自由同時包含著遵守規範的責任,並且透過明確的規範與尊重的氛圍,也能夠為學生帶來有所適從的安全感。
- 自由:人類生而自由,自由的權利並非被賦予或掙得的。在校園生活中,學生都必須投入與做出決策,在過程中的學習與犯錯都協助學生了解自己與這個世界。
- 規範:民主社會必要的一環。每週召開一次學校會議,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與責任參與公共事務,且每人都有等值的一票。
- 歸屬:學生始終被視為對學校有貢獻、珍視的一員。在彈性、混齡的社群中,學習施與受的課題。
行為準則:校園中並不推崇獎懲制度,而是依據Dr. Raymond Corsini所提出的4R’s,學生會閱讀和簽署校園期待的協議,代表願意遵守行為準則,若沒有達成則將獲致自然或邏輯的後果。4R’s分別為
- 責任(Responsibility):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了解到自己對學習負有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尊重(Respect):對自己的尊重與對他人的尊重。
- 善用資源(Resourcefulness):以創意運用自身與環境的各種資源,增加自己的技能與能力。
- 有同情心(Responsiveness):感知與環境的一體共存,實踐社會情懷。
透過親師生三方共同融入在社群的合作,學生從民主學校中獲得的是
- 透過貢獻的機會感到歸屬。
- 學習是一種選擇,學習的酸甜苦辣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熱情與興趣所在,也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勇氣。
- 從面對學習的挑戰中獲得鼓勵和支持,以學會堅持不懈。
- 學生懷有自我效能感,在遇到問題時願意積極處理。
- 意識到社群的重要,並學習合作、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 學生有選擇,因而他們能夠自我調節和自我引導,對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 學生習得以不同的方式闡明複雜的問題,並從中學習到批判、分析、自由思考。
- 有時間和空間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熱情。
- 學生們對自己與他人有更深的了解,知道成功所需要的並非僅是達成傳統的評量標準。
- 透過理解規範、施與受的重要性,學生們學會了在學校中維持規範與自由的平衡。
少子化固然為現今社會與教育環境帶來很大的改變,然而,有沒有可能,危機也可以成為轉機?我們的校園,能夠贏來更多元、更民主的經營理念?如果以上的描述讓您感覺意猶未盡,歡迎直接造訪該校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