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家庭諮詢室》

別讓過動的「刻板印象」影響對孩子的「管&教」

趙元芝

【就讀小一的小烈從進幼稚園開始,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的表現,一直是師長、父母努力協助與費心矯正的焦點。經醫師診斷有學習障礙及注意力不足過動傾向,除進行早療也持續用藥中。生活日常主要照顧者是媽媽,家中還有一個「正常」的弟弟。在家裡也經常與弟弟爭執打鬧。父親工作忙碌,回家看見兩個孩子經常吵吵鬧鬧,有意無意會表現出質疑太太是怎麼管教孩子們的。媽媽每日負責接送孩子上放學,學校老師總將對小烈與同學相處的行為轉述給母親,有時候會加上進退步的評價。據老師轉述,這回小烈在自由創作時間要拆同學搭建的積木作品,吵著要重建才行,要蓋一座遊樂場、大橋…..。老師阻止並糾正了小烈不適當行為,向母親說明外,也表示孩子似乎比上學期退步了。媽媽瞬間感到壓力與挫折,對於過動的孩子到底要怎麼教才會聽話懂事,不與同學發生衝突?」】

百年以前做為一名精神科醫師的阿德勒,提出了全人類福祉的關鍵在於兒童教育。相信父母都希望培養孩童能接受自我、並信賴這個世界,熱情的與他人共同參與學習與體驗,過上幸福的生活。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還記得童年的你曾經犯錯或學不會的時候嗎?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不喜歡大人怎麼對待你?什麼樣的成人姿態在你心裡留下溫暖,滋養了你的勇氣,然後,小小的你在內心告訴自己「我知道了,下次我會注意」,還是被管教之後,心中默默的想著「真倒霉,下次不要被大人發現就好了」。因為我們都不完美,都曾經犯過錯,當相信身邊的人是夥伴而非敵人,會感到有安全感,願意承認並修正自己的錯誤,更樂於與人溝通合作。

是的,我們的焦點不是孩子的錯誤行為,即使診斷是過動症的孩子,未來仍會進入社會,需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因此,理想上能欣賞、喜歡自己,也能信賴身邊的人,將會最為健康且充滿與人合作的勇氣,可稱上擁有健康的人格。阿德勒心理學派的專家德瑞克斯歸結「極多數發生衝突、惹事、自傷傷人行為的孩子,都是氣餒的孩子」。所以超越過動症診斷的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要找出孩子在哪裡喪失了勇氣與受了傷?唯有了解孩子行為目的,方能對症。

好奇與傾聽孩子心中的想法、感受,是「為了什麼」做出該行為,從中理解孩子的渴望,發現孩子還需要學習的社會技巧與態度,引導孩子同理他人的感受,既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做出正確行為的選擇。當孩子犯錯,關心孩子的成人將有了一個成為夥伴、教練、表達愛的機會,相信犯錯後適當的作為及未來避免再發生,比犯錯本身更重要。

教育部詞典對管教的解釋是「約束」並「教導」。

關於「管」:約束或給予規範是養成孩子自律的重要基礎,在人際互動中也需要有人我界線。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行為後,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跟孩子進行溝通,甚至為下一次做規範,或規則說明,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導,學習群體的事需要大家都有共識。 隨著孩子年齡成長,規範將從由成人訂定漸漸移轉為親子間相互協調的約定,最終,孩子成年後將學會為自己行為設限與負責。

關於「教」:孩子需要成人的循循善誘、榜樣與鼓勵。當想要開啟教導模式,成人的態度是否「溫和」很需要爸爸媽媽留意,即使犯了錯誤,無損於我們愛孩子,著急情緒下脫口而出的指責或貶低孩子,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與犯錯相互抵銷了,產生無所謂心態,處罰更是讓孩子失去自尊,以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還會因此破壞親子關係,更失去教導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甚為可惜。

管教孩子是為人父母者的權利,也是責任,父母雙方能否合作家庭事務?包括交流教養觀點及達成共識,既能有效成功教養,也會是未來成年孩子與伴侶相處的典範與榜樣。教養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更無關乎孩子生理的缺陷或病症,相信超越診斷的刻板印象,以「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態度,將不止贏得孩子的心,更讓孩子擁有自律的能力與勇氣。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