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媽媽生活隨筆】

關懷我們的家

文:Grace Lin

 

    今年的年會主題是家庭關照。談到「關懷我們的家」,讓我思考「我們」指的是誰?身為母親的角色,也驅使我好奇如何引導孩子也關懷我們的家?想著想著,一段回憶忽然浮現了腦海…

    那是個一如往常、步調倉促的工作日早晨,我一面安撫著梨花帶淚、分離焦慮的女兒,一面擔心自己上班要遲到。這時,眼角瞥見小兒子竟在街道上與一位鄰居奶奶邊走邊聊,當時疫情方興未艾,儘管兒子帶著口罩,我仍然擔心鄰居奶奶會介意,心底也多少氣孩子不乖乖待在家裡,於是趕緊將孩子喚了回來,並質問他怎麼跑到外面去了?孩子回答:「在課堂上,老師說過和老人多說話、陪伴他們,老人會比較快樂、活得比較久。所以每次看到老奶奶,就會和她說幾句話,希望她活得更久」。聽完後,我愣了一下,沒想到三年級的小兒子有這麼細膩的心思與行動。我先肯定了孩子的善意和好心,也說明了自己擔心鄰居奶奶可能在意疫情、不敢與別人接觸,小兒子則明快地分享了和老人互動的過程以及對老人的觀察,說明她是很歡迎小兒子的陪伴的。

    自此,出門前去和鄰居老奶奶說說話,就成了兒子們的日常。再後來,從更多的談話中,兒子們分享了他們走路上學途中,會經過一條老人街,老人都特別早起、在門口聊天,兒子們會一一打招呼,也享受著老人家對兒子們禮貌、懂事的讚美。

    陪伴孩子以來,常在不經意間觀察與印證阿德勒提到「生命體的行動力會刺激、推動、強化心靈活動」。隨著孩子行動能力與生活圈的拓展,孩子對給予關愛與接受關愛的對象也一直在增長,我發現,「我們的家」其實也漸漸推展到了社區鄰里,在那裏,天真的臉龐與和藹的笑顏相會,道聲早安,開始嶄新美好的一天,足矣。孩子的社會情懷是天生的,同時也是需要被教育和引導的;然而,在引導之前,我們更需要學會去聆聽、看見與理解,而非著急著去壓制與斲傷,「如何引導孩子也關懷我們的家?」,孩子其實帶著滿滿的答案。

 

 

===

Grace Lin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本身育有一對男雙寶(10歲)與一個女孩兒(6歲),喜愛阿德勒的高瞻遠矚與直指人心。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嘗試以阿德勒的理念與孩子們互動,並願意以文字的形式與大家分享,共同學習。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