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平等 56e24
 內容簡介:

本書可視為阿德勒「社會情懷」概念的延伸

  人類是社會性物種,其基本渴望是有所隸屬。阿德勒將這種基本渴望稱為社會情懷,是一種社會共融的概念,一種人能與生命潮流相融合的感受,一種關懷他人福祉的意念。

  本書從對自我的探索開始,了解自卑感與恐懼如何影響個人對平等的理解,進而造成人際間、親子間、兩性間的衝突,限制了社會情懷的發展。然而,唯有每個人都能自覺與人平等,才有建立民主架構的能力,形成真正的民主社會;因此,充分了解平等的真諦,正是今人所面臨的重大挑戰。

  做為阿德勒的直屬學生,作者跟隨阿德勒身邊多年,由其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最具完整性與說服力。
連結:博客來

 
 

 

阿德勒小故事

人需要鼓勵就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

編譯:黃英俞

在個體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從自卑到超越,人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稱為勇氣。透過鼓勵及看見優勢,能激發勇氣,使人生朝向正面積極的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阿德勒兒時與父親的相處,來了解「鼓勵」如何在阿德勒的身上發揮影響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家中七個孩子的第二個,由於經濟艱困,後續又搬了幾次家。在阿德勒的回憶中,小時候一直受到死亡的威脅,包括從小罹患佝僂病、出過兩次車禍,以及小一歲的弟弟出生後不久就死亡。因為生病使得他童年時骨頭比較脆弱、個子矮小,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也無法參加較需要體能的活動。阿德勒的早期回憶都圍繞著疾病和醫療介入:「我所能回憶起來最早的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竄下跳來去自如,但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在五歲那年,他又得了一場嚴重的肺炎,當時醫生判斷治療無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終活下來了,並且立志成為一位醫生,將與疾病搏鬥作為人生目標。

哥哥對阿德勒來說,一直是競爭的對象。哥哥是健康、俊美、充滿才華的模範生,獲得父母更多關注與欣賞,阿德勒在各方面都較為遜色,因此充滿了自卑感。雖然媽媽比較疼愛哥哥,以哥哥為榮,但阿德勒的父親卻非常疼愛阿德勒,總是鼓勵他。阿德勒回憶道:「我和父親非常親近,當我們散步在維也納森林時,父親經常對我說:『阿爾弗雷德,質疑一切。』」因此阿德勒能夠理性分析所有瞭解的事物,並富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透析人性微妙的運作,包括學術上與佛洛伊德之間擁有不同見解,在精神分析領域另闢蹊徑,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這歸功於父親對他與眾不同的告誡。

還有一個在他記憶中生動的童年回憶,每當他談到功課不好的孩子,他就會想起有一次老師建議他的父親叫阿爾弗雷德輟學,讓他去當補鞋匠的學徒,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不及格,而且幾乎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他的父親聽到老師這樣的建議,不但沒有對阿德勒失去信心,反而嘲笑老師的判斷,並且跟阿德勒說老師沒有了解你真正的潛力。因為來自父親的鼓勵,讓阿德勒鼓起勇氣,有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班上數學第一名,並且再也沒有在學習上遇到困難。1895年他在奧地利完成醫學博士學位,甚至60歲的時候移居美國才開始學習英文授課與開車等等事情,都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1933年他出版了《生命的意義》一書,其中引入了「自卑感」的概念,源於人類幼年時期天生的脆弱性(無助感),它天生就需要從自卑狀態轉變為優越狀態。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鼓勵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並在成年後面臨各種複雜的問題。然而,每個人都擁有一系列創造性的力量,透過行動和充足的自尊可以表達出來。在適當的關係環境中提供適當的鼓勵,可以克服成年時的複雜問題,並將個人的創造力引導到有價值和歸屬感的方向。鼓勵被視為改變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各種治療方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阿德勒對於人性的信任和對人潛力的看見,影響了許多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對學校教育和親子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11 48df9
 內容簡介:
1955 年,亞歷山大.穆勒預測:「阿德勒將會在未來的世代,徹底地重新嶄露光芒。」
  是重新展現光芒的時候了,我希望這本書能有所幫助。
  ――亨利.史丹

  學習阿德勒理論和實務的理想方式,最好是從阿德勒本人開始。
連結:博客來
1 a1663
 內容簡介:
Courage refers to the willingness for risk taking and to move ahead in the presence of difficulties. The purpose of this book is to present courage as the main found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ining for mental health in the three life task areas described by Adler: Work, Love, and Friendship. It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each life task and problems of fear, compensation, or evasion, as well as Adlerian insight on socially useful attitudes of approaching the task under discussion. Socratic dialog boxes are included throughout each chapter to encourage the interactivity between the text and readers’ thought processes. Also included is a set of twenty-two helping tools that were creatively designed for self-exercise or to be used to help others uncover or acquire courage. For those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this text will be a unique and valuable handbook for not only working with and helping their clients, but also for their own personal development.
連結:博客來
00 18760
 內容簡介:
本書是李托教授最新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打破過去簡單的性格分類,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是誰、為什麼有那樣的行為、我們能改變與不能改變的是什麼,以及該如何隨順我們的「本性」,讓生命獲得最好的發展。
連結:博客來
02 d02d9
 內容簡介:
「勇氣」是指在困難當頭仍冒險前行的意志。本書旨在展現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創始者阿德勒(Alfred Adler)闡述的「工作、愛與友誼」三項生命任務中,「勇氣」是了解與鍛鍊心理健康的主要推力。作者希望從個體心理學的有利位置,貼近對「勇氣」的概念理解及使用。做為一項心理構件,「勇氣」在阿德勒式積極正向、現象學及務實做法上,對於我們了解人性、家庭的影響,以及我們如何滿於足工作、愛與社會需求的獨特方法,有最好的說明。
        連結:博客來

交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