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阿德勒相遇

當生命任務行到水窮處,遇見阿德勒坐看雲起時

文 陳雅玲

一、 生命任務的迷惘與框架

我是誰?我是應該承擔一切的溫暖女兒,我是應該懂事聽話的孫女,我是應該功課很好的學生,我是應該活潑開朗搞笑的同學,我是應該隨和正向樂觀的朋友,我是應該積極溫和圓融的同事,我是應該貼心孝順的媳婦,我是應該溫柔體貼、不能抱怨的老婆,我是應該教出完美小孩的媽媽,我是應該...。這些「應該」成了我生命風格的框架,緊緊的框住我,我在框架裡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小心翼翼的呵護每一個角色。在應該的框架裡用力地呼吸,也在框架裡受傷、迷路,隱藏所有的不完美、脆弱與害怕。

阿德勒說:「人是描繪自我人生的畫家,只有你能創造自己,只有你能決定 今後的人生。」我不斷的尋求課程學習,聽講座與閱讀,不許自己懈怠,對待 自己從不客氣,鞭策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這過程嚐到成長的滋味,也硬吞下 挫敗的苦酒,這麼地努力,學了很多,找到離開框架的鑰匙,不再被框架框住 ,但為何遇到事情還是感到受傷?那年在工作上真心換絕情,對朋友與家人的 百般討好,喚不來想要的愛,婚姻已觸礁卻奮力假裝一切都好,所有關係似已 走到盡頭,那無力挽回的感覺直叫人徬徨、無依,明明已經很努力,仍然感到 孤單無助,如此沉重的負荷,不禁想問:「如果現在是黑夜,那黎明何時才會 來?」長久以來,我不斷地給予、付出,想盡辦法讓每一個人開心滿意,自己 快樂與否早已不是那麼重要,這著實扭曲愛的真意,也忽略自己。

當每個人稱讚我是溫暖熱情的、正向積極愛學習的,任何疑難雜症都來詢 問我,我總是竭盡所能的付出、陪伴,也享受著被需要的光環,就這麼順理成 章地成為大家口中很棒的人,但當一個人靜下心時,內心卻是那麼的虛無不踏 實,任憑「我其實沒那麼優秀」的聲音淹沒思緒,感覺自己快被掏空。「這真的 是你想要的嗎?」腦海中浮現這句話,我要的到底是什麼?我該如何讓自己更 好,才能給予更多?百轉千迴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要的,是真的嗎?」這樣 的質疑讓思緒像洋蔥般一層一層的剝開,必須承認是自我欺騙,看似已茁壯, 外表自信與陽光,內心卻是荒蕪的盲也茫啊!面對人生所有困境與打擊的我, 從不輕易妥協、認輸,卻在所有關係上感到不安、害怕,將生命任務一步步走 入無盡的胡同。而當我走進內心這一片荒蕪,這才明白內心的空乏比痛還要可 怕! 

二、 遇見阿德勒

阿德勒說:「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時,才會感受到『貢獻感』,才 能夠擁有勇氣。」直到那一刻遇見阿德勒,深切感覺到活著的喜悅與幸福,才 能與阿德勒坐看雲起時。2019 年遇見阿德勒,我的人生就此改寫。十次的相 遇,次次扒光我所有,讓我無所遁形。這一趟認識自己的旅程,一路荊棘,所 有的關係像是牽牛花一樣盤繞,我需與荊棘好好絮聒一番,好讓牽牛花攀藤。 自己的一廂情願,一味地想要討好、求愛、換來在關係上一席之地,是自己害 怕如果無法滿足對方期待就不被喜歡,是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的自卑、發現原來 我有一個渴望,習慣選擇用逃避、對抗、虛偽應付、自我折磨等,來面對所有 關係帶來的煩惱、憂愁及種種問題。

在楊瑞珠老師帶領的讀書會下,明白真正的勇氣來自於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我緩緩地卸下盔甲與面具,撫摸到那份真實的輕鬆自在。承擔這麼多「別人 的事」,其實都只是自己的想要與不安,第一次接觸到「課題分離」,它讓我脫 離那背負 20 多年的「應該」,就此愛上阿德勒,所有關係上的濃霧也因課題分 離漸漸散去;看見自己的「目的」才驚覺所有認為的應該都是有目的的。認清 後,我接納這樣有目的的、醜陋的自己,一一檢視自己的目的,我才是問題的 根源、我才是煩惱的源頭啊!然,今天,不再自責也不批判自己,完全的接納 這樣不夠好的自己,可以在所有人面前毫不掩飾地安心做自己,不再極力做一 個完美的人,而是接受所有樣態的自己,所有的好與不好都是「我」。

朋友、家人、同事有著各自的課題,現在聽他們說著,心裡多了點心疼與 同理,但不再涉入,發現想法與內在狀態已在不知不覺中有些轉變。我心疼每 一位朋友受創的歷程,也同理每一個同事、家人的焦慮、擔心,我看到他們的 渴望,思索著該如何讓他們感受到愛的連結,讓他們相信只要你願意你就可以 成為你自己。回顧自己40 多年的生命歷程,感覺這一趟路走好久、好漫長,從 對自己生命的迷惘,在框架裡證明自己存在價值,跌跌撞撞地找到可以向前走 的鑰匙,走出框架以為前方會是柳暗花明,殊不知已行到水窮處,在疑無路之 時,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得以與阿德勒坐看雲起時,我喜歡這樣輕鬆自在的 自己。生命任務的困境,遇見阿德勒後撥雲見日,在所有關係上的那份自在、 寧靜,是無法言喻的美好,不再是討好而是全然地相信。

反思自己,從一開始抗拒、否認,也想要怪罪,同時又不客氣的責備自己 。當誠實的面對自己時,把在黑暗中隱藏的部分坦露在陽光下,看見擔心害怕 背後的渴望愛與安全感,帶著勇氣看看自己的生命風格,不急於拋開,而是「 看見」,帶著看見的勇氣朝著自我價值和意義、與他人連結和共好的目標,不再 是尋求以他人認同為目的。「Will to power」will 是動詞想要,power 是目標 ,Will to power 權能意志,就是自己想要往什麼目標前進,2019 年阿德勒讀 書會楊瑞珠老師是這麼解釋著,頓時豁然開朗,這 Power 是不可思議的創造性 靈性力量,帶給我勇氣朝著有利生命課題、創造共好的目標前進。面對所有生 命任務我展現出的生命風格是想要往被信任、被接納的目標前進,看見需求及 渴望愛,激起內在魔法—「社會情懷」,用社會情懷與愛連結,和所有關係建立 信任與平等,相信在關係中我是被接納與信任的,我願意傾聽但不需要承接他 人的課題,相信每個人都有其能力與價值。

此刻,我有勇氣面對不夠好的自己,有能力承接不同聲音,也在所有關係 中看見自己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我發現真正的需要是「安全」,找到安全的歸 屬感就能與愛、關係持續連結。接納與允許是生命蛻變後成為真實的自己,也 可以成為別人的祝福,更希望能陪伴他人長出力量。

三、 與阿德勒共創的故事

2023 年 1 月邀請一位正處於人生低潮的朋友為她做勇氣催化,幾次晤談她 總是淚流滿面地訴說著,結束後她說:「有時會懷疑我真的有這麼棒嗎?但是我 說的每一個事件的確是靠自己勇敢地完成挑戰的,謝謝你帶我看見原來我一直 是這麼有勇氣的」。同年 4 月一場阿德勒工作坊,第一天安排早期回憶的活動, 參與的夥伴說出「我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這麼好」,我心疼地回應「是的,你如 你的名字像玉一樣的珍貴」。4 週的工作坊每每有人因「看見自己」而流下珍貴 的眼淚,有人激昂地說「我找回了遺忘好久的勇氣」、有人緩緩地回饋「耐心溫 暖的引導讓我很感動,才發現內心的不安是來自渴望爸爸的肯定」,每一次互動 都讓我感動,與其說我去帶領工作坊,不如說是夥伴讓我看見最美的生命力。

因為與阿德勒的相遇讓我人生有了不同的風景,如果可以,我想分享這片 風景,於是走向推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之路,雖然我尚無法全然理解阿德勒的 理論,從 2022 年開始,我透過自身生命歷程帶領讀書會與參與公益講座,會後 總有夥伴回饋一句「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想這樣的自我覺察是彌足珍貴的。如果可以,好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看見自己的勇氣,如果可以,好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被理解,只為一句如果可以持續前進。

在與阿德勒學習過程,我將鼓勵金句「雖然...,但是仍然願意...。」落實 於生活,也運用在每一個場域、對象。記得那天一位學生走到我身邊說「大人 都聽不懂我們想說的,我們都不想說,只有你懂我們」,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 見啊!有學生說「我以前不敢在大家面前說話,老師謝謝你讓我有了自信」。不 華麗的教室因為看見每個孩子的願意努力、看見他們的無比勇氣與良善,如星 辰般耀眼的讓教室閃閃發亮。我也將鼓勵金句帶入監獄,用鼓勵金句鼓勵習得 無助的受刑人,催化其勇氣能面對困難與挑戰,加上一句「你是怎麼做到的」 肯定他的能力與價值,其回應「從來沒有人看見我的努力」、「被接納的感覺讓 我覺得很溫暖」。記得有位受刑人一開始說其父母雙亡,後坦誠自己已離家 25 年一直沒有勇氣與父母聯絡,總覺得要拚出一番事業才能風光回去,父母就能 接納他,誰知一拚卻拚進監獄裡了,這次決心鼓起勇氣與父母聯絡,真心懺悔 求得原諒,承認自己想家,也需要回到真正的家。

阿德勒強調平等與合作,不論是在任何關係上、教室或是監獄都建立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看見每一個人的價值的是平等的,進而邀請合作一同前往共好的目標,感受奇蹟般地發生。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勇氣】

編輯整理:張倪綸

 

勇氣的英文是courage,在法文和拉丁語系中,其字首的意思是「心」:個體需要勇氣才得以生存,一如身體需要心臟才能存活一般。

 

勇氣並非個體所擁有或缺乏的一種能力,必須在行動中才能展現和被理解。勇氣意味著,即使面對困難、知道自己可能失敗,卻仍然願意或保有繼續向前行動的意願與信心。勇氣是「個體願意在生命任務上,以具有社會價值的方式來貢獻或合作」,也可視為是促進個體邁向社會情懷發展的動能。

 

擁有勇氣,使個體能夠擁有希望感,給予個體勇氣的方法是鼓勵,「缺乏鼓勵可看作為導致不當行為發生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楊瑞珠和米勒林、布雷根(2010)。勇氣心理學。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張倪綸(譯)(2023)。心理健康—歸屬與勇氣之旅(原作者:Betty Lou Bettner)。台中市,白象文化。(原著出版年:2014)

阿德勒生平小故事

「平等」活在生命的每一刻

編譯:黃于真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維也納咖啡館是藝術家、思想家、知識份子熱門的聚會場所,喜歡以平易近人方式,將心理學分享給大眾的阿德勒也不例外。

阿德勒曾說:「我的心理學,是所有人的心理學。」他總喜歡在能夠接觸一般大眾的地方活動,比起當一名曲高和寡、自視甚高的知識份子,或者埋頭苦幹的學究人生,更致力於關心社會人群,將學術用語轉化為日常用語。這樣的性格更體現在他所做的生涯選擇上,像是他在維也納一個中下階級的街區行醫,操著一口維也納方言,享受當地的生活方式,為了盡可能接觸群眾,尋找教師、成人教育團體發表演講,樂於被聽眾的發問包圍,甚至演講結束後,在家或找間餐廳與有興趣的學生朋友繼續討論。另外,阿德勒的休閒也與「人」脫不了關係,他晚年移居紐約的生活,熱衷於在閒暇時欣賞電影,為了觀察銀幕上的演員,甚至閱讀內容聳動的晚報,滿足自身對「人」濃厚的好奇及興趣。

同時他的生命,更充滿著社會情懷與社會平等的行動。大學時期,看見奧地利裁縫師景況不佳,就想了一本有關裁縫師的健康小冊子;第一次世界大戰身為軍醫的經驗,使得戰後時期的他,推展兒童教育不遺餘力,1919年於維也納創立第一間兒童心理健康中心,除了與社區的老師、醫師一同為兒童及家人提供諮商輔導,亦致力於訓練專業的助人工作者,教育他們處理與家庭有關的議題。

為了盡己所能直接服務人群,阿德勒過著馬不停蹄的趕場人生,一場又一場的訓練、演講、助人工作,讓他1937年再前往蘇格蘭亞伯丁演講的途中,因突發心臟病逝世……「唯有謙虛的人才能了解人性」阿德勒以他的言行,實踐作為一個人,不論你是誰,都值得受到相同的重視,都可以有能力使用心理學改善自己的生活。

張老師月刊文稿

七月號  

點擊此處閱讀PDF檔案

與阿德勒相遇~2022-2023親師課程 學員回饋

 

學員 Lucy

聽見講師自己曾經不完美的親職經驗,能夠對著學員分享應該是走過那段慘綠的歲月,一路上跌跌撞撞急病亂投醫的歷程,也因為有艱辛的過程更珍惜眼前的幸福,或許是久病成良醫的最佳例子。

想想自己也在育兒的路程遭遇許多問題,尤其自己是幼教的背景更讓自己覺得必然要做好,因此也因為壓力過大而潸然淚下,也與家人多有摩擦。幸運的是另一半願意與我齊心,陪伴我與其他家人溝通,讓我覺得不孤單。時至今日我依然在育兒的路上摸索,誠如老師所言沒有一個公式可以套用在每一個家庭中發生的問題,唯有自己改變面對教養的態度,找出適合自己家庭可操作的方式,只要願意改變就有機會翻轉與孩子間的狀況。我會是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生氣不已,但我要開始學習覺察我的生氣是要控制對方,還是要表達自己的訊息給對方知悉,我想透過我的生氣傳達甚麼資訊給對方,我要清楚看見自己的位置,不讓情緒控制了我與孩子的距離。我知道我不是完美的媽媽,但我努力成為一個讓孩子可以放心信任的媽媽,我不必成為完美的媽媽,我要做一個健康又樂觀的母親,因為這就是未來我想孩子成為的樣子。

圖片1 9318f

 

學員 shanon

透過訓練更能融會貫通,透過團體課程的訓練讓自己的勇氣發揮得到自信,也因為實習壓力,多做了很多的功課,透過執行力把自己學到的內化,也增強了助人實力。

B f4eb5

學員 陳雅玲

課程設計到結束的整理,赫然發現全扣住4C在運作,人生如此、課程意識巧妙的如此走下去,那份感動是彼此的看見、接納與允許。

C 1f358

 

學員 蔡慧娟

當團體帶領者將活動中的經驗連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時,成員K的狀態開始緩和,向大家述說起他的生命成長故事,許多滿滿的不平、委屈與挫折。在團體的分享討論中,成員K說他好喜歡阿德勒的精神,雖然會受過去影響,但未來仍充滿改變的可能性。我為他喝采,也為我能與一群溫柔的人相伴,感到幸福與感動。在團體中,我們都是共學,一同成長的夥伴。

圖片3 f88ce

 

學員 妍慧

從沒想過自己也能夠成為團體的帶領者或者講師,從膽怯緊張到大方平穩。其實將自己的教育理念分享給旁人是我一直在做的事,但往往只透過臉書等平台,因此帶領團體對我來說不僅是一大挑戰,更是我內心深處一直想要做以及完成的事。謝謝學會~~安排這樣的實習機會,也感謝自己,帶著滿滿的能量去突破以及完成。

圖片5 ee432

 

學員 吳俊寬

自從決定追求我最想要的將心理輔導帶入教學中,成為學習引導師開始,我就不斷的在尋找最適合我,並且最源頭的理論,於是我從尋嘗日卡牌中找到林上能老師,再從老師的腳步中找到阿德勒學會,很開心,在這學會裡,我遇到了同一所大學的學長-黃俊傑老師,在與他的對話中,我更確定我想在這個學會學習阿德勒的學問。

接觸課程開始,阿德勒的想法裡有許多與過往的教學產生衝突,例如獎勵、讚美、懲罰...等,都有著跟過去不同想法的衝擊,從四大錯誤行為目標,帶領我們觀察著孩子在行為背後的想法和原因,從中找到優勢放大並進而鼓勵,自然與邏輯結果的闡述、蘇格拉底是提問,種種的學習,我只能說有困難但卻有趣。

在協會裡遇見瑞珠老師(雖然隔著屏幕,但從她話裡的智慧,與過往辛苦的經歷裡翻轉,從中獲得很多值得深省的議題;元芝老師善於引導的教學,更把阿德勒的精神不斷的實現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也是令人佩服。我很慶幸可以參與到這次的課程,不管事學問或心情都得到巨大的滿足。期許自己在這裡不斷精進,不斷地將阿德勒的學問學得更透徹,然後擁有更多能力把這些分享給大家,把愛傳達讓身邊的親子也越來越好。

圖片4 0b359

 

本篇圖文感謝各位學員同意刊登分享

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個體心理學】

編輯整理:鮑順聰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又稱為「阿德勒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是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於1911年所創立。這個名詞被選擇為其學派的代表性概念,有其深刻的意義。

阿德勒跟其他支持其學說的學者於1914年創立國際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Zeitschrift fϋr Individualpsychologie) 。主編 Carl Furtmϋler在創刊號中寫道(Hoffman,1994):

「個體心理學的命名旨在表達一種信念,即心理過程及其外在表現只能從個體所處的脈絡背景中加以理解,所有的心理洞察都必須始於個體。」

The nam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tends to express the conviction tha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can be understood only from the individual context and that all psychological insight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我們當然知道,想對一個抽離其背景脈絡的孤立個案獲致完整周延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將人格的表達置於其適當的歷史背景中來觀察。在每個個案中,我們必須問:『從哪裡來?』以及最重要的是要問『往哪裡去?』人格並不會展現其全貌給探問者;我們因此被迫運用越來越多的人格類型。正因此,我們更堅信不應自囿於研究孤立的個案,而應致力於進一步掌握統御人類內在生活的一般性法則。」

We certainly know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n isolated individual case is impossible. But this must not deter us from viewing the expressions of a personality in their appropriate historical context. In each case, we must ask...'Whence?' and , most importantly, 'Whither?" Personality is not revealed in its totality to the questioner; we are pressed to work more and more with personality-model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situation, we are insured against being stuck in the study of the isolated case, and can progress to generalize laws of behavior governing human inner life.

綜合而言,個體心理學的命名強調個體(1)、個人(2)、個我(3)、個性(4)等四個面向,以及整體性(1a)、獨特性(1b)、社會性(2a)、脈絡性(2b)、主體性(3a)、主觀性(3b)、統合性(4a)、創造性(4b)等八個特性。以下分述之:

一、個體的整體性(1a):每個人是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都不能被割裂而孤立的理解。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在心理狀態是相互關聯且相互影響的。

二、個體的獨特性(1b):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價值觀和方式來追求其優越感和重要性。無法被抽象有限的心理分類類型所概括。

三、個人的社會性(2a):個人無法脫離社會脈絡來加以理解,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受到社會環境和人際互動的影響。社會環境是個人發展出其獨特性格的重要脈絡因素,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家庭氣氛與互動模式。

四、個人的脈絡性(2b):理解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需要考慮到其成長歷史和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是在特定脈絡中加以形成與表達的。

五、個我的主體性(3a):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是也可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有能力主動改變和塑造自己的生活。

六、個我的主觀性(3b):重視每個人對其經驗的主觀知覺與詮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受其主觀感受與認知評估所影響。

七、個性的統合性(4a):應穿透行為表達或症狀的表象,發掘性格核心的一致性與統合性,包括身與心的統合,意識與潛意識、認知情意行為的統合,也包括個體的目標、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等內外在歷程的統合。

八、個性的創造性(4b):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既非遺傳也非環境,而是每個人獨具風格的創造性自我。每個人可以通過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生活目標和創造獨特的生活方式來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

欲深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博大精深之思想堂奧者,建議研讀Ansbacher與Ansbacher夫婦所編纂註解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優越感與社會情懷》(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以及西北華盛頓阿德勒訓練中心Henry T. Stein所編譯的《阿德勒臨床工作全集》(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共12冊,以及《從個體到群體》(Theory and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等論著。

參考文獻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歷程解析。臺北:張老師文化。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Retrieved May 31, 2023, from https://dictionary.apa.org/individual-psychology

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 (Eds.).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Basic Books, Inc.

Britannica, T.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2017, April 13). Individual Psycholog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ndividual-psychology

Hoffman, E. (1994). The drive for self: Alfred Adler and the founding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Da Capo Press.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