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辭典

【個體心理學】

編輯整理:鮑順聰

「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又稱為「阿德勒心理學」(Adlerian Psychology),是由奧地利精神科醫師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於1911年所創立。這個名詞被選擇為其學派的代表性概念,有其深刻的意義。

阿德勒跟其他支持其學說的學者於1914年創立國際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Zeitschrift fϋr Individualpsychologie) 。主編 Carl Furtmϋler在創刊號中寫道(Hoffman,1994):

「個體心理學的命名旨在表達一種信念,即心理過程及其外在表現只能從個體所處的脈絡背景中加以理解,所有的心理洞察都必須始於個體。」

The name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tends to express the conviction tha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their manifestations can be understood only from the individual context and that all psychological insight begins with the individual.

「我們當然知道,想對一個抽離其背景脈絡的孤立個案獲致完整周延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將人格的表達置於其適當的歷史背景中來觀察。在每個個案中,我們必須問:『從哪裡來?』以及最重要的是要問『往哪裡去?』人格並不會展現其全貌給探問者;我們因此被迫運用越來越多的人格類型。正因此,我們更堅信不應自囿於研究孤立的個案,而應致力於進一步掌握統御人類內在生活的一般性法則。」

We certainly know tha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an isolated individual case is impossible. But this must not deter us from viewing the expressions of a personality in their appropriate historical context. In each case, we must ask...'Whence?' and , most importantly, 'Whither?" Personality is not revealed in its totality to the questioner; we are pressed to work more and more with personality-model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situation, we are insured against being stuck in the study of the isolated case, and can progress to generalize laws of behavior governing human inner life.

綜合而言,個體心理學的命名強調個體(1)、個人(2)、個我(3)、個性(4)等四個面向,以及整體性(1a)、獨特性(1b)、社會性(2a)、脈絡性(2b)、主體性(3a)、主觀性(3b)、統合性(4a)、創造性(4b)等八個特性。以下分述之:

一、個體的整體性(1a):每個人是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心理過程與外顯行為都不能被割裂而孤立的理解。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在心理狀態是相互關聯且相互影響的。

二、個體的獨特性(1b):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有自己獨特的目標、價值觀和方式來追求其優越感和重要性。無法被抽象有限的心理分類類型所概括。

三、個人的社會性(2a):個人無法脫離社會脈絡來加以理解,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受到社會環境和人際互動的影響。社會環境是個人發展出其獨特性格的重要脈絡因素,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家庭氣氛與互動模式。

四、個人的脈絡性(2b):理解一個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需要考慮到其成長歷史和所處的社會背景。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是在特定脈絡中加以形成與表達的。

五、個我的主體性(3a):主張每個人都應該是也可以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有能力主動改變和塑造自己的生活。

六、個我的主觀性(3b):重視每個人對其經驗的主觀知覺與詮釋,人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受其主觀感受與認知評估所影響。

七、個性的統合性(4a):應穿透行為表達或症狀的表象,發掘性格核心的一致性與統合性,包括身與心的統合,意識與潛意識、認知情意行為的統合,也包括個體的目標、價值觀、信念和行為方式等內外在歷程的統合。

八、個性的創造性(4b):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既非遺傳也非環境,而是每個人獨具風格的創造性自我。每個人可以通過發展自己的潛能、實現生活目標和創造獨特的生活方式來克服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

欲深入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博大精深之思想堂奧者,建議研讀Ansbacher與Ansbacher夫婦所編纂註解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優越感與社會情懷》(Superiority and Social Interest),以及西北華盛頓阿德勒訓練中心Henry T. Stein所編譯的《阿德勒臨床工作全集》(The Collected Clinical Works of Alfred Adler)共12冊,以及《從個體到群體》(Theory and Practice: A Socratic Approach to Democratic Living)等論著。

參考文獻
曾端真(2021)。解密自卑情結: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歷程解析。臺北:張老師文化。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d.).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Retrieved May 31, 2023, from https://dictionary.apa.org/individual-psychology

Ansbacher, H. L., & Ansbacher, R. R. (Eds.). (1964).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His Writings. Basic Books, Inc.

Britannica, T. Editors of Encyclopaedia (2017, April 13). Individual Psychology.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individual-psychology

Hoffman, E. (1994). The drive for self: Alfred Adler and the founding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Da Capo Press.

013 c9ade
 內容簡介:
雖然讀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旦遇到問題,卻馬上就打回原形?
  雖然知道「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卻不曉得該從哪裡開始解決?
  想真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就從這裡踏出第一步!
  
  ■生活型態check!了解自己與他人所屬的生活型態與應對法則
  ■依賴強度check!掌握自信程度,不再勉強自己迎合他人
  ■情感取向check!探索情感反應,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
  ■自我主張check!學習健康地表達意見,讓彼此都OK
  ■鼓勵程度check!接納自我、信賴他人,給彼此克服困難的活力
  
  帶你進入真實情境,了解阿德勒心理學該如何應用
連結:博客來
image002 0ea4a

內容簡介:
我們不斷碰到的、最具破壞性的扭曲觀點,就是成功與失敗。
這個扭曲的觀點讓人渴望贏在起跑點上,成為勝利者。有些人盲目到無法想像與別人一較高下之外的任何事情。

連結:博客來

阿德勒小故事

人需要鼓勵就像生命需要陽光、空氣、水

編譯:黃英俞

在個體心理學中,阿德勒認為從自卑到超越,人天生就有克服困難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稱為勇氣。透過鼓勵及看見優勢,能激發勇氣,使人生朝向正面積極的方向。我們可以透過阿德勒兒時與父親的相處,來了解「鼓勵」如何在阿德勒的身上發揮影響力。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家中七個孩子的第二個,由於經濟艱困,後續又搬了幾次家。在阿德勒的回憶中,小時候一直受到死亡的威脅,包括從小罹患佝僂病、出過兩次車禍,以及小一歲的弟弟出生後不久就死亡。因為生病使得他童年時骨頭比較脆弱、個子矮小,直到四歲才學會走路,也無法參加較需要體能的活動。阿德勒的早期回憶都圍繞著疾病和醫療介入:「我所能回憶起來最早的往事是,由於我罹患佝僂病,我被繃帶綁著坐在椅子上,健康的哥哥坐我對面。他上竄下跳來去自如,但我每動一下都會極度緊張,非常費力。每個人都盡力幫我,父母更是嘔心瀝血。」在五歲那年,他又得了一場嚴重的肺炎,當時醫生判斷治療無望。出人意料的是,阿德勒最終活下來了,並且立志成為一位醫生,將與疾病搏鬥作為人生目標。

哥哥對阿德勒來說,一直是競爭的對象。哥哥是健康、俊美、充滿才華的模範生,獲得父母更多關注與欣賞,阿德勒在各方面都較為遜色,因此充滿了自卑感。雖然媽媽比較疼愛哥哥,以哥哥為榮,但阿德勒的父親卻非常疼愛阿德勒,總是鼓勵他。阿德勒回憶道:「我和父親非常親近,當我們散步在維也納森林時,父親經常對我說:『阿爾弗雷德,質疑一切。』」因此阿德勒能夠理性分析所有瞭解的事物,並富有與眾不同的洞察力,透析人性微妙的運作,包括學術上與佛洛伊德之間擁有不同見解,在精神分析領域另闢蹊徑,帶來更寬闊的視野,這歸功於父親對他與眾不同的告誡。

還有一個在他記憶中生動的童年回憶,每當他談到功課不好的孩子,他就會想起有一次老師建議他的父親叫阿爾弗雷德輟學,讓他去當補鞋匠的學徒,因為他的數學成績不及格,而且幾乎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他的父親聽到老師這樣的建議,不但沒有對阿德勒失去信心,反而嘲笑老師的判斷,並且跟阿德勒說老師沒有了解你真正的潛力。因為來自父親的鼓勵,讓阿德勒鼓起勇氣,有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班上數學第一名,並且再也沒有在學習上遇到困難。1895年他在奧地利完成醫學博士學位,甚至60歲的時候移居美國才開始學習英文授課與開車等等事情,都不再是困難的事情。

1933年他出版了《生命的意義》一書,其中引入了「自卑感」的概念,源於人類幼年時期天生的脆弱性(無助感),它天生就需要從自卑狀態轉變為優越狀態。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鼓勵時,他們可能會感到沮喪,並在成年後面臨各種複雜的問題。然而,每個人都擁有一系列創造性的力量,透過行動和充足的自尊可以表達出來。在適當的關係環境中提供適當的鼓勵,可以克服成年時的複雜問題,並將個人的創造力引導到有價值和歸屬感的方向。鼓勵被視為改變的一個重要工具,在各種治療方法中都佔有重要地位。阿德勒對於人性的信任和對人潛力的看見,影響了許多現代心理治療學派,並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對學校教育和親子教育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014 1b678
 內容簡介: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為什麼人們一直無法改變?
  為什麼自卑感總是揮之不去?
  為什麼我們總是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
  為什麼現在無法真實感受到幸福?
  或許是因為,我們缺少了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一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當他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便決心前來推翻這種謬論。
  這個世界明明複雜混亂,哪裡單純了?
  如果幸福真的這麼容易,為什麼他還會過得這麼痛苦?

  他們開始了你來我往的思考與論辯。
  年輕人原以為哲學家不過是昧於現實的昏庸老頭,
  但是一夜又一夜過去後,年輕人反而陷入沉思:這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有人想被別人討厭?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又為什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
  這個世界,究竟是單純,還是複雜?人,到底能不能得到幸福?……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什麼樣子,而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連結:博客來

張老師月刊文稿(五月號)  請點擊此處閱讀PDF檔案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