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c5a1
 內容簡介: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人出生兩次。頭一次,是在人開始生活的那一天;第二次,就是萌發愛情的那一天。可見,與他人關係的牽繫,和自我的成長都何等重要。因為我愛,因為我有愛,幸福也無所不在。但在愛的世界裡,為什麼我們總像個徬徨無助的小孩,總會猜疑不安、挫敗氣餒,甚至心碎傷痛?
連結:博客來

【 阿德勒家庭諮詢教室 】

我愛家!不愛枷!

文:趙元芝

每逢清明就是慎終追遠、祭祖掃墓的大日子。唸高一住校的阿義卻感到無比沈重與不滿,父親早逝身為長孫的他不明白怎麼要這麼多拜拜,明明已聽話的提早一週回家祭拜父親,但家人要他清明節還回家拜拜,阿義不敢說連假已經跟同學約好,但臉上的不悅引來家人們的輪番說教,阿義滿心委屈奪門而出。

上高中以前,阿義一直為同住家族三代間時常的衝突感到為難與無力,家裏人一直把他當作小孩子,要他有耳無嘴,無論憤怒或悲傷更完全忽略他的感受。經常看見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大人彼此口出惡言,阿義不解的是家人怎麼可以是這樣?住校後,阿義感受到自立的喜悅,喜歡學校學習與同學相處。反倒是隔週回家一次與家人相聚的經驗益發讓阿義感到不解及抗拒。沈默是一種無聲的抗議,但同時讓阿義更加痛苦,阿義想知道消除壓力的解方。

國健署公布110年度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發現學生自殺通報五年飆升8倍,死亡數成長1.65倍…。是什麼導致孩子身心發展情形每況愈下?可能的影響因素不少,但阿德勒心理學認為缺乏隸屬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阿德勒說人是社群性的動物,渴望在群體中有歸屬感同時有成長的需求。家是孩子第一個社群,通常身體的照顧無虞,但心靈的照顧經常被忽略。以在家裡長期不能有聲音的阿義為例,面對家庭傳統與自我發展需求碰撞時,內心的不滿一次次升高。為什麼不試著跟家人溝通?因為阿義心中已經設定「溝通無效」的答案,這是從小到大與家人僵化互動經驗的歸納,有可能是阿義錯誤的主觀詮釋,但不可否認阿義是氣餒的。回家與沮喪若不幸形成連體嬰,家會不會變成了枷?

與家人相處過程中,爭執與衝突在所難免,華人社會更常見透過責備與批評來表達重視與關愛家人,雖普遍但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有解方嗎?阿德勒說人人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創作者。如高一的阿義選擇先離開現場,讓自己在安全的地方喘口氣、深呼吸,透過找人聊聊抒發自己的情緒,等安頓好自己的狀態,才有可能釐清自己感受到什麼?在想什麼?哪些是負向且不切實際的想法?哪些是長期以往僵化的互動模式?不想反覆失去彼此澄清核對的空間,我在乎什麼?我還可以做什麼?

歸屬感不能等別人給。重新創造好的連結是每個家庭成員要努力的課題,即使感覺家人無法改變,但我是成長的個體,將焦點放回自己身上,相信我有能力區辨不合理的想法,能思考更多其他可能性,更可以重新選擇,用不具威脅性的方式與家人溝通及核對彼此的想法,即使不能立竿見影,但方向對,我相信與家人的連結一直都在,回家將不再是回枷。

 

趙元芝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四屆理事長、臺中家庭教育中心輔導員、教育部家庭教育專業人員、阿德勒學派心師諮詢師、退休國中教師。興趣是關懷我們的家,樂於推廣阿德勒心理學及其實務應用。

positive rearing 40849

內容簡介:

「正向教養」是以阿德勒學說為基礎的教養法,主張消除所有懲罰與獎賞,強調用「鼓勵」來教養孩子。簡.尼爾森在一九八○年代,接受美國聯邦政府委託,主持一項兒童教育研究專案,結果發現家長與教師運用阿德勒心理輔導法,對孩童有明顯正面的影響,因而她發展出一套涵蓋溝通、衝突處理與相互尊重的教養方法。過去三十五年,「正向教養」的理論與200多種實用方法,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流教養方式。
  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途徑是要由內而外,幫助扭轉錯誤的信念,協助個人體驗「歸屬於群體」的深層需要。阿德勒去世後,他的門徒魯道夫.德瑞克斯繼續傳布阿德勒學說,將人人平等、尊嚴、尊重等理念擴及父母與師長。阿德勒與德瑞克斯教導我們,孩子所做的行為只是冰山一角,在冰山底層隱藏著行為背後的信念,那才是孩子行為產生的主因。

連結:博客來

 
03 83e29
 

內容簡介:

給所有老師、家長與孩子的勇氣之書。
老師們,我們給你突破挫折的力量與技巧;
家長們,我們看見你的孩子的沮喪與渴求。


  誕生在某個家庭的孩子,帶著外顯的頭痛行為來到學校,遇見老師「你」。
  孩子渴望老師能穿透他的外顯行為,看見他心中的渴求。
  孩子憤怒,因為他不被了解;孩子灰心,因為覺得自己對團體沒有貢獻。
  每個孩子都有能力,只是有的被用錯了地方,他們需要被引導、需要轉向。

  本書作者群是熱愛輔導工作的教師,也是認同阿德勒學派理念的教學現場工作者。他們跟所有老師一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備感挫折與煩惱,但他們同時感到心疼,心疼受困的孩子們,並且想方設法,幫助孩子得到關懷得到愛,進而可以幫助孩子愛自己、愛別人,長出能力,看到自己的價值,對群體有貢獻。

連結:博客來

08 dff19
 內容簡介:
意想不到的挫折與關卡、苦不堪言的工作、艱困難熬的生活、無預警被誤會、突如其來的失業、低潮的情緒……
這些困境,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碰到,
但是,你可以跟著林有田博士的40堂課,
從阿德勒40句金言學習激勵生命之道,
成為突圍而出的人生勝利組!
連結:博客來

【 社區裡的阿德勒 】

投籃機事件

 

文:徐麗敏

地利小食創辦人

鹹鹹夢享村/大台南好生活協會 執行秘書

 

辦公室外傳來一陣叫囂聲,米米大吼:「他說我投的很爛!」一邊作勢要痛毆守守。守守氣勢也不輸人,大聲的喊:「我才沒有!我是說加油、加油、加油!」兩個小孩在投籃機旁幾乎纏鬥在一起,我走出辦公室避免情況惡化。

看到小孩就要打起來,雙方家長急忙把自己的孩子拉開,兩個小孩也分別向來調解的大人「投訴」對方的不是,一聽到對方說自己的不是,又開啟了另一場的唇槍舌戰,兩人越發激動。我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的地方嗎?」

米米癟著嘴,試著向我還原事情發生的經過,我還來不及開口,守守便急著反駁,也向我訴說自己的委屈,旁觀的樂樂火上澆油,投訴守守在學校也會挑釁別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

心急的守守媽媽看著矛頭都指向守守,也試著替孩子發聲,向米米問:「會不會是你聽錯了,守守說他沒有講你很爛阿,他是為你加油。」米米聽到這番話,委屈的大喊:「我真的有聽到他說我很爛!」 

我再一次詢問兩位孩子:「有需要幫忙嗎?還是你們只要向彼此罵一罵就好?這裡不能打架,不能傷害別人。如果需要我協助你們兩個溝通,我們可以進辦公室坐下來好好的談一談。」

米米點點頭,但守守卻表示不情願。依照過去相處的經驗,守守只有在自己理虧的時候,才會想要逃避,因此我略為強硬的對守守說:「我需要你一起進辦公室釐清事情的經過,我不希望未來又發生同樣的情況,這樣會對我造成困擾,那我就會考慮以後你還能不能享有使用投籃機的權利。」

守守聽到我這麼說,雖不情願但仍一起進到辦公室,我請不相關人員先離開現場,信任我能好好調解孩子衝突的兩位家長,也將空間留給我們三人。我示意兩位孩子找個椅子坐下,可以等到心情準備好再開啟討論,我願意等。

降低了環境的干擾,用不了一分鐘,孩子便冷靜下來,於是我開始說明接下來討論的目標:「我會作為兩位調解衝突、釐清事實討論的主持人,這場討論的目的是要讓彼此都能好好的說話,理解對方的感受跟需求。不論你們剛才做了什麼,都不會有人受罰,但是接下來的討論,請你們務必對自己負責,說真實的話。」

確認兩位孩子都能接受這個目標後,我進一步說明討論的規則,並詢問他們是否同意:「接下來兩位會輪流發言,每一個人發言的時候,都只看著我的眼睛向我訴說,另一方若有想要反駁之處,不能中途打斷對方的發言,等到輪到自己發言的時候,同樣要看著我的眼睛說話。」兩個孩子都同意。

討論的過程又是另一篇故事了,但整個事件過程不離阿德勒心裡學提到的4C: 連結感be Connected、能力感be Capable、價值感be Counted以及勇氣have Courage。

當我開口問孩子「有需要幫忙嗎?」代表著我相信他們有能力(be Capable)可以選擇適合處理紛爭的方式,不論有沒有大人居中協調。若他們回答不需要幫忙,我也可以在旁觀察而不直接出手干預,展現出「如果你需要,我隨時都在」的連結感(be Connected)。 

當我略為強硬的向守守表達「我需要他一起進辦公室討論」時,我相信自己的需求也值得被重視(be Counted),而守守對我而言也是重要的(be Counted),我希望他未來能夠繼續安心的來到這個空間,並與其他的孩子同在(be Connected)。

當我對孩子說「我願意等」、聲明「不會有人受罰」,將目標放在「理解彼此」時,代表我是重視他們的(be Counted),這個重視,不因他們的行為而有所改變。

當我說明規則,並詢問他們可不可以接受,代表我相信他們有能力(be Capable)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要求孩子看著眼睛說話,是為了更好的跟孩子連結(be Connected);提醒「說真實的話」,並為自己的行為向對方道歉時,是為了鼓勵孩子有為自己行為負責任的勇氣(have Courage)。 

事件落幕,兩個孩子順利釐清事情全貌,除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真誠的向對方道歉請求原諒外,也順利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並向對方提出請求。兩位孩子的媽媽個別向我表示感謝,我也回饋我對孩子的成長觀察,兩位孩子、三位媽媽因著這個「投籃機事件」,更加感謝彼此的陪伴,讓自己又超越過去的自己一些。

交通資訊

加入FB粉絲團

 

加入Line群組

LINE QR d62ff